|
图书工作室 讯:
内容产业无法真正拥有内容,出版企业还有什么可以依仗的?
陈颖青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出版社必须改变取得内容的商业模式,从5年合约转变为长期持有。几个可能的方法包括:第一,签下没有终止期限的版税合约。但这大概是最困难的,目前几乎没有作者愿意这么做。第二,改用稿费模式购买内容。现在大多数作者已经不愿意再卖断自己的书稿,但出版社并不需要买下完整的著作财产权,只要购买作者某些内容可以长久使用的权利就可以了。作者可以再结集、重复使用,并不妨害出版社前面的使用权。第三,用编辑提案的方式组稿、整合,从而自己拥有版权。
10 死于失去作者
越是有商业价值的作者,越容易自立门户。
合约到期,作者另攀高枝,这当然是失去作者。但更可怕的情形是,作者干脆自立门户,不跟出版企业合作了。
早在2002年5月,沃夫兰就出版了《一种新科学》,这本厚达1179页、定价44.95美元的科普书,上市第一周就冲上了亚马逊畅销榜第一名,一个月后又上了《纽约时报》全国延伸榜第16名。到2003年年末,该书已经加印三次,实销数量近20万册。让出版企业颜面无光的是,这本书,是沃夫兰自助出版的。
这个世界越来越扁平。专业的分工越来越模糊。在这个时代,一个有想法、有资源、有名气的作者,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自己就可以完成出版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流程,而不必受出版企业的种种限制。编校设计?可以外包。印刷?更不必说,只要给钱,印刷厂到处都是。宣传推广?微博和QQ群是离读者最近的地方。发行?找家发行公司代理就可以解决。可以说,除了书号,一切都能自力更生。既然如此,又何必要跟出版企业各种妥协、让出版企业分自己一瓢羹呢?
当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自立门户。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有商业价值的、知名度越高的、越会自我营销的作者,就越容易脱离出版企业。事实上,国内颇有些成熟的商业作者,已经在以各种形式自助出版,比如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以及公司。而网络的发达,也使得部分作者可以只靠在网络上发表文字就有不错的收益,出版实体书,对他们来说就不是必选项。即使要出版实体书,他们在网络上的知名度,也可以轻易地转化为购买量,就更有自助出版的可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