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其实所有的营销活动都有一个衡量标准:投入产出比。购买转化率高的营销才是好的营销。从这个角度出发,营销就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策划开始,出版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应该围绕营销做文章。成功的营销要调动所有的资源,形成全盘的运转体系。要转变传统的“营销=发稿”思维,寻找更有效的营销方案。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营销方案,不能千书一面,但有一点是共通的:离读者越近的地方,就越值得去做营销。以培训类图书为例,在大众媒体上发书评、做广告,就不如打入名校校友会、为作者培训做服务效果好。
9 死于没有内容积累
出版社必须改变取得内容的商业模式,从5年合约转变为长期持有。
又是一个吊诡的现象:出版是内容产业,但出版企业其实并不真正拥有版权,只是拥有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
目前出版产业的主流商业模式是版税制:与作者签约、付版税、出书。书的财产权属于出版社,但是内容的著作权属于作者。出版企业通常只是持有5年左右出版期限的合约,并不实际拥有内容。
这真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机制。出版社付出了策划、编辑、版税等昂贵的前置成本,却无法真正拥有内容。一旦合约期满,作者不再续约,前期所有投入都得清零。只要作者决定不再合作,出版社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就没有生意,出版社因此就无法存活。
而事实上,合约到期,作者不再续约这种情况相当常见。某作者到某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书时,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作者,出版条件也就签得很低。但是由出书开始,这个作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开始各处开专栏、做节目、做培训,身价迅速提升,书销量也水涨船高。合约期满前,出版社专门与该作者沟通,想续签合同,但是作者提了一个很高的版税和保底印量,出版社根本不可能达到。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作者另投别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