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发行应该提高责任心和业务水平,杜绝盲目铺货、无效铺货。编辑自己也应该明确知道,自己做的书更适合什么渠道,与发行做好沟通协调。同时,对于有价值的 图书,可以考虑针对不同渠道制作不同的版本。简单地说,实体店性价比要高,开本最好别太小,网店要有方便搜索的关键词,定价要有打折空间;商超店要实用, 低价,馆配喜欢品种多;机场店欢迎针对特定人群的高定价图书……这些在做书时就要考虑到。最好别指望一本书、一个版本通吃天下。越是精准的,就越是有市场 的。
18 死于粗放管理
出版延期、沟通不畅、销量是笔糊涂账、能有多少利润也不知道……随着图书利润空间的不断减少,粗放管理的恶果已经凸显出来。
某出版社盘点库存,发现有一本两年前出版的书,库存数量与印量完全一致。再一查,原来这本书从印厂出来就没有铺货,全堆在库房里。
一套面向学生市场的图书,原定暑期上市,市场征订效果也很好。但是出版进度没有控制好,出印厂时已经是10月中旬。结果造成书店退订,造成库存积压。
这两个或许只是个案。但是也必须承认,图书出版行业的管理,整体是比较粗放的。延期出版现象十分常见,拖几个月都不算什么,有的项目甚至延期一年、几年 不能出版;编辑与营销、发行等各环节之间割裂严重,一本书宣传已经做得铺天盖地、但渠道没铺上货的现象也很常见;很多编辑并不知道自己制作的书卖了多少, 还有多少库存,能有多少利润;而对编辑、印制、营销、发行人员的考核奖惩,也很难有科学的机制……在特定的经济和体制环境下,这些问题往往被掩盖和忽视。 而随着出版行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图书利润空间的不断减少,粗放管理的恶果已经凸显出来。 (下转第14版) (上接第13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