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如无意外,下期《中国编客》的主打策划应该是《中小出版企业的N种活法》。欢迎业内人士提供思路和案例。联系邮箱同上。
14 死于知识信息过剩
知识信息过剩的时代,读者的注意力、时间取代知识信息成为新的稀缺。
曾有书商缅怀二十多年前的好时光:“那时随便做一本书,哪怕是剪刀加浆糊攒出来的,都能热卖。批发商用箱子提着现金在门口等着要货,我不高兴还不给他。哪像现在,拼了老命做书也卖不了多少,货发出去了还要有半年回款期。真是分分钟想关门不干了!”
在知识信息稀缺的年代,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图书作为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自然大受欢迎。国有出版社也好,民营书企也好,只要能提供有价值 的内容,就会活得很好。但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受众面临的是海量的信息,知识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别的不说,想想你订阅了多少微信公众号,你能每天 都打开看的有几个?读者的注意力、时间已经取代知识成为稀缺。曾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小时候无书可读,眼睛饥渴得厉害。上厕所看到一张脏污的破报纸,都 会蹲下来细细读完。现在家里到处是书,根本读不过来,我却在刷微博。”
知识信息过剩的时代,读者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鉴别,选择,出版人必须更多地关注营销,熟悉各种营销手段,让书发出最大的声音,引起读者的关注。我国台湾 台北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陈颖青说,如果没有营销,一本好书和一本平庸的书,在销量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