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图书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成本控制、资金投入、风险分析、人员管理、评价反馈等,此类条件均属于“可控因素”。但是,图书内容的差异性却决定了图书出版活动的唯一性,而且图书从最初的策划到最后的产出、流通具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具有不可逆转性,整个图书出版过程都具有项目管理的特征。每一个出版物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加工再到发行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与项目管理相匹配。正因如此,将“项目管理制度”引入选题策划、图书出版,或许值得更多业内同道的关注。
一家少儿类出版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其在畅销书运作上,便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传统的譬如“三级两次选题论证制”,三级是指编辑、部门、出版社;两次是指签约前论证、开印前论证。此外,还设置“选题竞标制”,不定期公布社组稿的重大选题,由编辑一一公布策划方案,接受公开咨询,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项目主管。
“项目主管制”,项目主管权力包括:该图书项目全程掌控;自主选择编辑;沟通协调;分配奖金。用项目主管咬合整个图书营销链条,保证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
“奖励制约制”,该社编辑第一年需完成300万销售码洋,第二年需完成500万销售码洋,第三年需完成700万销售码洋,编辑室主任则需完成900万销售码洋。如果达到目标,则按纯利润的7%~12%享受收益分成;如果达不到目标,则有相应的警告和惩戒措施。将项目管理的思维,引入传统的图书出版,把体现出版单位特色的品牌图书、重点图书当作一个个项目来运作,成立若干个项目组,赋予其相对独立的自主权,能够有效弥补个人在编辑出版中经验的不足或知识的欠缺,从而提高图书质量和运作效率,同时也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不仅如此,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图书出版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了商业行为,如稿酬核发、成本预决算、营销推广等,而项目管理在这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