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选题创新是出版单位延伸经营触角、牟取经济利益的一种有效方式。一些看似创新的选题由于缺乏选择性、针对性和目的性,以至于创新成本大于创新收益,也使出版单位由于选题创新而涉险。提升选题创新的效率,离不开出版单位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和原则理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做法颇具代表性,其选题一直强调两个标准:一流和新锐,拒绝平庸。除陈寅恪、钱钅重书外,即使是别的大家,也并非什么都出版。与此同时,对新锐作者,只要有创新和前瞻性,即使名气不大,也给予扶持。三联书店对新锐作品的扶持,赢得了海外学术研究机构的认同和支持,哈佛燕京学社拿出专款,支助燕京书系,每本书支助4万元,使该书系成为最前沿的学术品牌,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降低了风险。
三联作为综合性出版社,其出版物涉及人文社科各个领域,可以划分出哲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建筑、音乐、生活、乡土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若干个小板块。除却哲学、历史等几个社会科学学科的产品以外,像艺术、建筑、音乐、电影、乡土、饮食等等各类图书出版量所占比重很大并非纯学术著作,而是带有一定知识性和普及性的图书。此类选题看似零散,缺乏整体感,但三联的考虑是要以“文化”主线将其贯穿起来。比如三联出版的音乐类图书《秋籁居琴话》,即与人民音乐出版社不同,其不重视音乐的专业性,而强调音乐的文化性;三联出版的电影类图书《电影书写札记》,和电影出版社的不同,其不偏重电影的技巧和拍摄技术,而突出电影的文化感;三联出版的建筑类图书《宗祠》,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不同,里面没有那么多的透视图,而重在阐释建筑的文化涵义;同样,三联出版的饮食类图书《文人饮食谭》,也并非生活实用的性质,依靠它是学不会做菜的,只是侧重谈饮食文化而已。这些都反映了三联在选题创新上的选择的特殊角度。
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出版的现象在业内日趋常见,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选题板块增多,出版品种大为增加且较以往复杂。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袁楠谈到,为了维护和巩固译林社的品牌,其特别注意建立健全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新规章制度,全面规范合资公司图书的运作流程,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出版合作图书之初,译林社就制定了《合作图书出版流程》,成立合资公司后,又出台《合资公司稿件质量管理规程》和《综合编辑部印前审读质量管理规程》,通过明确要求和经济手段等多方面约束,真正提高合作图书质量。该社在总编办指定专人负责与合资公司对接,并专门成立了由两位编审、一位副编审和一位编辑组成的综合编辑部负责图书审读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