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据记者了解,进校园活动在校内直接产生的销售对于出版商来说,并不十分丰厚。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少儿文学中心主任叶瑛就对此表示,售书并非“大灰狼”,非 驱赶不可。有责任感的出版社和作家,致力于阅读与写作,售书多少,并不十分在意,只是作为活动的一个正常环节在进行。由此带来的品牌和口碑效却更为深远。
如今,作家与学生之间关于阅读的交流形式越来越丰富,销售更不应成为其最重要的活动目的。将值得介绍和推介的书和作家带入校园,并由此为学校提出与学生 成长紧密相关的阅读活动计划,作为学校整体阅读工作建设的一部分存在,或许会赢得更多真正有教育理想的校方的支持。对此,天天出版社总编辑叶显林表示,尽 管完全避免“商业化”是一种理想化的思维,毕竟不能要求学校、经销商、出版社,甚至是作家做到一味的付出,但从出版社的角度,把进校园活动和出版社的品牌 建设结合起来,则会走得更为长久。
客观 看,近年的作家进校园缺乏针对性以及活动开展的不均衡性现象也十分明显。纵然从单体的出版机构说,对于作家进校园活动有着全年乃至更为长远的计划,但对于 学校分布以及作家与校方对接频次等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考虑。有些学校甚至一年接待某位热门作者好几次,而有的地市级以下学校甚至都不敢奢望有作家会光临。当 然,也有不少出版社在着力改变这种情况。比如,知名作家,在多家出版机构都有作品,协同多家出版机构进行校园活动已很常见。在这个过程中,作家费用分摊问 题,双方的签售品种和备货情况,活动期间的人手跟进活动,安排作家行程,缺货补货等都需要有专人组织和协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