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战略是资本运营和资源整合的基础
■柳建尧(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首先说四组数字,去年中国图书产业总码洋848亿,2005~2009年图书品种从22万增加到30.2万,码洋从630亿元增加到845亿元,这两组增长都是6%~7%;图书印数从65亿增加到70亿,印张和印数大概增长在1%左右。这些数字即使是最高时期也远远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几乎所有行业。也就是说,从印张和印册上可以看作没有增长。我们的图书产业增长的实际是价格增长,这是一种行业的衰退。
第二,关于数字出版,我很赞成变与不变。我不知道古人从竹简、羊皮纸过渡到纸的时候有没有讨论过这当中的关系,我相信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内容,永恒的是优秀的内容。
第三,关于深化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若干年,已经轰轰烈烈,但我觉得我们刚刚起步,公司化和转企改制只是形式上的改,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也向各位同仁呼吁,我们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终极目的是改变生产力。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劳动者,改革的目的是激发这个行业每一位参与者的最大动力。
文化出版体制改革以来,出版产业的业态和竞争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很多集团的总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确实比6%~7%要快很多倍,这不是主业内容产业的增长,是企业的增长,并不是坏事。但是,出版产业现在已经进入实业经营和资本经营并重的规模化经营时代, 2009年底中国大概有30多家出版集团提出了在3年内上市的口号,截止到现在,与新闻出版相关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超过了200亿,我相信他们现在愁的是如何花钱,而我们愁的是赶快上市,否则会被他们吃掉。因为他们的控股资金已经可以收购全世界出版行业从第10名开始到第40名的任何一家出版公司,我们小小的科学出版集团如果不迅速发展,还能够独立生存吗?
战略是成功进行资本运营的基础。道理很简单,不知道要做什么买这个企业干什么?资本运营的核心是长期投资。李光耀曾说过,全世界就是一个森林,既要有美国那样的参天大树,又要有新加坡这样的小树,大有大的震撼威猛,小有小的精致灵活,如果中国只有几家大的出版集团可能就不会成就一个出版业。要靠什么取得未来的发展、靠什么赚钱、主营业务是什么?这些都是问题。另外,企业在不同的阶段用什么方式实现业务增长?是靠自我滚动还是资本运作?采用什么样的架构?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我敢断言你的资本运营是盲目的。关于多元化,几百年来我们既看到全世界顶尖的大企业可口可乐就做饮料,也看到微软公司只做软件,但中信什么都做,他们都是大企业。其实不一定要买楼,不一定要建自己的机房服务器,通过租都是可以拿到的。对企业资本运营这个问题要做深入的思考,一定要跟你的战略相结合,特别是对不依赖固定资产的文化产业来说尤其是这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