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火车的事例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当数字出版技术出现,纸质出版能否继续生存在于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纸质书刊的读者需要我们提升哪些服务呢?作为掌握着很多内容资源的纸质出版者们应该怎样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将我们的内容资源通过创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更高级的出版,向更多的媒体辐射,这些应该是我们着重考虑并身体力行的。至此问题又回到了现实,所谓的传统出版,或者说纸质出版的危机还是一个文化创意能力和创意价值水平的问题。而不仅是数字出版技术的问题。认清自己的长处,不要妄自菲薄,积极提升自己,利用数字出版技术的能力,扬长避短,创新发展,应该是我们纸质读物出版者面对革命和事物发展的应有态度。
数字出版的几点发问
■关小群(江西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为什么要发展数字出版?一是科技推动,数字技术不仅能够提供传统出版的大规模复制工作,还可以根据消费者要求去生产不同的产品,其绿色、低碳、高速、个性化的特点完全迎合当代阅读的潮流与趋势。二是资本热捧,各方资本竞相进入电子阅读器市场,资本市场对数字出版的预期总体看好,国内公司与资本正迅速地在数字出版的平台上融合。三是富有成长性,可以从三个指标看出:首先是数字出版交易额虽然逐年增长,但占GDP比例仍然有些低;其次是到2009年底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但数字出版比例仅800亿元,不到10%;再次,我国的数字出版起步晚,在硬件开发、产业链构建、消费者阅读习惯培养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出版在我国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发展数字出版需要什么?一是全国通用并能与国际接轨的政治环境和制度环境,二是对内对外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三是良好的产业链建构,四是有能聚集一批人才的数字出版竞争能力。
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尽管近几年加大了对数字出版的投资重视力度,但仍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尚未形成一条由内容提供、技术供应、渠道运营、衍生服务组成的完整的循环产业链。目前有几种状况值得我们重视,传统产业链的淘汰效应开始显现,产业链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配套环境的滞后引发了连锁效应,人才的缺乏导致无法实现在资源放大、数据共享和服务附加值增加等方面产生乘法效应。
展望五年,数字化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趋势一:数字出版一定要跨媒体、跨区域、跨产业发展,技术不是数字出版的强项,仅仅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将数字出版的各个优势纳入囊中基本不可能,传统出版企业目前的最佳选择就是和新媒体公司的良性融合。数字出版的行业整合将有以下可能——实力大的出版企业向下游渗入;行业集中度加剧;技术商、网络运营商进入出版产业,挤压传统出版企业的上游生存空间;各大出版企业将互通内容资源;产业链上下游实现阶段性有限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趋势二:服务化商业模式,比如亚马逊的企业定位就是打造一种面向多种载体、服务大众的数字出版内容平台。趋势三:内容价值的核心地位不会变。新传媒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度”来概括,即速度、宽度(海量信息)、深度和信度,内容提供永远是这一产业链条的发动者,所以数字出版最有价值的还是内容。
“十二五”的机遇与挑战
■杨恩芳(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我们对“十二五”发展充满了信心,因为面临四大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一是时代机遇,国家制定了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正在以后发优势逐渐由一个小产业向支柱产业进军;同时也面临市场主体并没有完全形成、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没有很好发挥、市场分工和市场格局没有完全形成的挑战。二是市场机遇,图书消费市场在“十二五”期间将会有一个井喷式增长,呈现多元化需求的状态。三是科技机遇,数字出版、网络传输、创意产业空间都会有大的发展;同时也面临几十年来以纸为媒的传统主业传媒体系将遭遇成本攀升、市场萎缩、传播受阻的挑战。四是政策性机遇,由过去的行政配置市场资源,到现在逐步走向由市场方式配置资源,在产业化和集约化的结构调整中,所有的媒介在资源重组、跨业整合的历史机遇中得到发展;同时却面临市场被分割、资源被吞并的现实挑战。
这四点是宏观上的体验,机遇大挑战也大。究竟哪些方面能够解决?我们现在在五个方面遭遇了一些困惑和纠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