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乱战带来的结果,一是导致崩盘,音像出版业就是前车之鉴;二是各奔前程,成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乱仗和对抗会导致全社会文化产品原创力下降,由于版权得不到很好保护,导致原创力下降;整个出版产业整体公信力也会下降,因为不需要出版社出版,全部贴到网上就可以看;同时会破坏出版业的经营原则和价值观,直接危及我们行业的未来。
中国古话讲“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这就是生存之道——合作。出版商在市场上是有竞争的,竞争使得我们生机勃勃,良性的市场是公平竞争而非巧取豪夺,而优秀的市场是竞合而非融合,而且没有真正的竞争就不会有真正的合作。竞争的结果是你输我赢,而竞合的结果是你赢我也赢。中国出版集团大家网创办伊始,就召集了很多出版业人士探讨怎样联手创办一个中国数字出版网。我们希望做成一个中国数字出版的门户网站,大家共享共赢。同时,面向读者提供最新最快的数字阅读平台,面向作家提供全方位的包装、推广机制。
为实现数字出版业的良性发展,应当推动业内外竞合。出版业非常适合开展竞合,主要因为:第一,出版业是高度差异化的行业,处于发展阶段,这时合作会带来新的利益市场空间,可以使合作者受益。第二产业技术变化速度越快,就越具有不确定性,同业合作竞争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三,产品差异越大,越有可能出现既竞争又合作的诉求。第四,市场足够大,所以竞争还可以合作,合作也还可以竞争,今天你赢多一点,下一次我赢多一点,大家都可以可持续发展,可以争取下一步机会。第五,数字出版业隐性程度越高,越可能出现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竞争是美好的,但是竞合比竞争更有社会责任感,因为我们要为社会提供优质出版物,需要有行业使命感,更需要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伦理精神。出版业做好准备了吗?科学发展中的中国数字出版未来是怎样?首先是内容与平台必将永远依存;数字出版的利益格局必将受到理性对待;社会受众的需求会受到出版人的高度尊重;我们的使命是为民族为国家为全人类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秩序、竞合的态度将帮助我们到达彼岸。
规避三种诱惑
■刘建生(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
香山论坛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出版业界的驰名品牌,吸引着众多出版人士。香山论坛是一个抱团取暖、相互鼓舞、相互激发的平台,是一个积累充电的平台,是一个展示创新思维、形成头脑风暴、进行心灵碰撞与交流的平台,也是中国出版业能突破重围走出雾障,再筑辉煌的希望平台。
从2003年出版业的全面改革推开算起,中国出版业正在承受和经历它的“七年之痒”,于是开始遇到各种诱惑、陷阱和风险,我们不得不识别这些诱惑,研究和讨论这些诱惑,警惕和拒绝这些诱惑。
第一,泛政治化诱惑。它造成了出版物的简单化、标签化、口号化、传声筒化,出不来精品力作,就以服从政治、服务大局来搪塞。如果出版人只是一个站在文化田陇边喊口号不去种地的人,那有什么实际意义?那种浮在表层、空中楼阁式的泛政治出版不会维持长久。泛政治化的原因就是出版业界的浮躁,不想深入下去,不去探究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浅尝辄止,不愿下苦功夫。
第二,泛经济化诱惑。一方面社会上对GDP的热捧,引起业界的误会和波动,唯经济指标是问,把文化生产力也仅仅理解为指标和数字能上去。另一方面,出版的可经营性也引起了大家的误解,认为其和生产部门一样,只要大投入就能高产出,只要扩大规模,一切就都有了。我们确实需要对出版业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造,要补上市场这一课,用市场手段、市场规则、市场模式做大做强,但任何文化产品的市场运作都是有限度的,优秀的文化产品更是可遇不可求。出版业发展的现阶段,我们的盘子太小,远没有到位,我们的资本运作、财务管理、资源优化、拆分和重组远远没有做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营到位后,百亿出版集团就会从天而降,我们的文化使命就能完成,这是两码事。
谈到这个话题我们的思想很矛盾,中国出版业目前一方面是经营不到位、市场化程度低;另一方面却在出版方面有泛经济化的倾向,过度经营,只问经济数字,不问文化积累和传播,只讲经济效益,不问文化收成。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国外出版业不少既能够充分市场化,又盯着既定的目标矢志不移,我们却常常顾此失彼,在经济大潮中,找不着文化的“北”。文化和出版都可以从产业角度,在国民经济各门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其重要意义不在于成为经济部门本身,它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要远远大于经济意义。出版本身对经济产值的贡献是有限的,对于文化的贡献却永远是无限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