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总 的来说,这些个性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领市场风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望开启某些微细分市场,比如“生活价值书系”、“整理术”等。而微博资源的挖掘在 如今已经不足为奇,重要的是将挖掘到的鲜活素材如何有效整合,并且在这些公共资源的开发上,具有多数人不具备的敏锐感。无论如何,当下的读者对于图书美感 以及内容品质的要求不断在提升,促使出版商不断做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 (孙珏)
个性书精妙打造混搭元素
做这个专题,因这些书的个性完全不同,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统一描述的可能性。而作为出版商,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能够挖掘到这些个性的文稿,或者说如何能够策划出个性突出并且让读者感觉“有料”的作品。这些奇思妙想如何落地,值得我们逐一分析。
此外,作为采访者,我们还定下硬指标:把所有入选的图书全部读完。只有读完,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并且,这是做报道必须的态度。而作为这些个性书的挑选者,不得不说,与这些书在书店或网络的初见与之后的细读深交,是截然不同的感觉。这些感受就以“读后感”的方式附在文后。
《肥肉》:肉香四溢纸上。浦睿文化的总编辑张雪松与朱赢椿合作过很多次,主要分三类,一类可以称作他的整体设计作品,从文章到表现形式都有朱赢椿的美 学理念在,比如《一个一个人》,朱赢椿相当于第二作者;一类是他的封面设计作品,这种一般是策划方提供书稿请朱赢椿进行创意工作,朱赢椿是装帧设计师,比 如《此生未完成》和《肖申克的救赎》,第三类是朱赢椿的个人创作作品,比如《空度》。但是朱赢椿不仅是个优秀的设计师,也是个优秀的编辑。这几年在编辑 《肥肉》的过程中,一直体现出他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化对美的观察,而这长达五年的编辑创意过程,凝结成这本《肥肉》。朱赢椿想了很多办法搜集关于肥肉的故 事,诚意十足。书稿中邀请到的百余位作者从各个角度写下了自己对肥肉回忆、感触或是专业见解,不仅很好地结合了“肥肉”这一主题,而且在以一个手术刀式的 精准切口体现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这里面的情怀,令人动容。很多人都在回忆往事,但以这么一种特别的形式,把几代人、几十年的共和国故事浓缩进来,从体裁创 作来说,是少见的作品。而该书的精致,无论是文字还是设计,都体现在细节上。朱赢椿用了很长时间来编辑、创作这本书,对其中每一页每一处的细节,都有过反 复的推敲,可以说,是由无数精雕细刻的细节所构建起的纸上建筑之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