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难以归类的个性书”畅销要诀揭秘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孙珏
在我们征集“难以归类的个性书”的过程中,不少策划人空前踊跃。这个多元的时代难以归类的书实在太多,不断有各种元素混搭出现,摄影集和教育文本的混搭,绘画和自言自语混搭、设计和生活札记的混搭……它们不属于任何一个单纯的界别,大多要三到四个关键词才能勉强描述,甚至有的书需要创造一个新的说法才足以诠释。近年个性书的典型之作,比如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当时可以算是全新的图书类别,带动了“整理书”风潮,至今不衰。此外,诸如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出版企业推出的“色铅笔系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细分领域(无法单纯归属到绘画或者生活等门类),都有不俗的销量,也给图书市场带来清新风气。
在个性书的搜寻过程中,我们无意中发现一个很奇妙的现象,碎片化阅读趋势不可阻挡,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那些文字轻巧、设计精致的图书。作者的个性魅力通过文本和网络无限扩大,互相借力,并最终让某些片段式写作的作品拥有超高人气。
在装帧设计上,或清淡到底或爆炸式的极致表达手法屡屡被采用。另类的包装,比如根本就看不到内文,包装得像糖果的《薄荷日记》(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眼球效应已是具足。另外,这些个性的书名,要么简洁有力、开门见山,要么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让人非得打开它,才能一探究竟。哪种方法都好,只要能够吸引读者。当然,困扰出版商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与销售商沟通这些个性书上架和陈列的最佳位置。大多数时候,渠道商会根据图书封底提示的上架意见摆位,但优先考虑哪个类别,如何能够尽可能地跨类呈现,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触及作品,需要出版商做更有针对性的沟通。同时,在书封上准确提炼图书卖点,则是让读者迅速产生埋单的欲望的最重要因素,策划团队需为此花费更多心血。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寻找的这批个性书,并非是束之高阁的库存书,反而显示出强大的畅销潜质。而这个畅销在某种意义上说,更是精准营销精准策划的结果。他们的畅销,因个性而精准,因传播方式的快速、迅捷,不按常理出牌而出奇制胜。不论是赠品的独到还是编辑推送时不遗余力的“卖萌”,都显示出无法复制的个性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