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我给他人解答问题时,已经顺带把困扰我自己的问题给解答了。
□上述几本书的创意设计大多来自你自己,之后的作品有打算跨过出版社,做自己的出品人吗?出电子书或其他新媒体载体作品?
■这事儿暂时没有考虑过,我是一个特别懒、又崇尚“简单生活方式”的人,那样的方向,会多多少少困住我一些自由,这是我认为拿再多的钱与名,我都不愿意去换取的。
个性书是否有望开启微细分门类?
一个产品如果能够带动相关门类的出版,不管是从出版还是推广角度来说都是一件“省劲”的好事。比如一些大的门类,养生书、心灵励志书等以此操作的居多。但这些个性书是否有望开启微细分门类市场,则情况复杂得多。
比 如,重庆出版社操作的杨昌溢以及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杨颖的书,由于个性化色彩太浓,被策划人认为是“可遇不可求”的对象。杨昌溢不但能写、能画,还会设 计、懂营销。他的文字真实而鲜活,图片视点独特而“怪异”,画的插画能传递出特别的个人情绪。所以他的《香蕉哲学》、《薄荷之书》、《樱桃之书》的包装和 内文设计已经不能简单用图文书来概括。里面有情爱参考、电影随笔、短篇小说,甚至诗集。无论是哪一种,所有的呈现都是他自己的风格。很难有其他作者能像他 那样,单一来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综合起来就可以做到全面而立体。杨颖的《干净的错误》虽然作者自己都认为是一本“自说自话”的集子,但如果出版商能够 更为全方位的运筹,销量应该胜于当前。《肥肉》是这次挑选的书中,个性色彩最为浓厚的一本,不仅仅因编者的心思难以复制,对于书籍整体美感的把握,也体现 出作为装帧设计大师的风范。而后浪出版公司策划的《一次:图片和故事》、中信社的《小顾聊绘画》以及中国华侨出版社的《阮义忠的微博生活:一日一世界》都 是图片与片段式内文的嫁接,在如今的快餐式阅读潮流中,这种类型的图书已经有不少新品问世,如何让图书彰显出自身独特的魅力,与作者的寻找,编辑的策划包 装以及后期营销的到位密切相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