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秘诀的核心是坚持了八年的单书核算制度
2007年5月本报《新世界出版社的铁算盘》一文发表后,曾引起很多出版社的关注,一些出版社老总一再请老杨去讲课传授经验,但真正能学到位的不多。
老杨解释说:“确实有些社是在按照我的思路运作,但有一个关键点没有做好,就是他们单本书的核算做得不到位。另外,一些出版社整个运行机制不改变,发行没有发言权,没有市场化的编发互动机制,又不坚持真正的单书核算,基础没有打好,又没有好的调节机制,自然运转不起来。因为单书核算以后,编辑第一年不挣钱,第二年挣小钱,第三年才开始挣大钱。一些出版社在实行单书核算的第一年,因为不挣钱,一年都白干了,编辑就开始埋怨,而这个时候一遇到埋怨,社长就扛不住了,以至于改革实施不下去。杨雨前说,当年他最初设计这个机制的时候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编辑顶不住的时候,社里就要给编辑提前预支,到第三年再扣回来。很多出版社改革不成功的问题往往出在细节不灵活又没有决心坚持上,最后不了了之,单书核算形同虚设。
三、风云改制时代,老杨选择“快跑”
出版社改制时代即将来临,老杨最早嗅觉到了风声
近些年,出版产业风云突变,政策的变化,出版环境的变化,让很多出版人云里雾里,不知如何是好。
2008年11月14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版社要像国有银行那样,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他强调新闻出版业改革先要脱钩、转企、改制、公司化,然后才是兼并、重组、并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过了这样的几步,新的市场主体就接近上市公司的要求了,就是真正的独立主体,发展就有了战略力量。”不久后,绝大部分出版社被限令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转企,国内的出版体制改革时代似乎真正来临。
而此前,老杨的做法就像早已嗅到了出版体制变革的“风声”,整个行动比别的出版社提前了一年。老杨的嗅觉很敏锐,对于出版界来说,2008年却是一个很不平常的年度。而新世界出版社在这一年的战略重点就是快速占领出版资源,这一点对新世界出版社的迅速发展至关重要。
曾几何时,民营书商因为身份不明,日子过得都小心谨慎,多年不变的出版政策始终成为民营书商头上一道去不掉的紧箍咒。而到了2008年这一年,出版政策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民营文化公司逐渐成了出版界的“香饽饽”。众多的出版社以及出版集团向民营文化公司纷纷抛出了橄榄枝和绣球,以至于出版领域的公私合营的风潮开始涌起。对很多国营的出版社而言,谁争取到了有实力的优秀民营文化公司的加盟合作,就等于抢到了优质出版资源。而在这一点上,新世界出版社始终走在别人的前面。
快抢出版资源,老杨信奉“先下手为强”的原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