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二、老杨单挑“本版书”概念漏洞,从理论上彻底颠覆
颠覆本版书的概念,是改变出版社观念的最佳突破口
一个人,一个企业,不能发展,很多时候都是观念自我束缚的结果,而最难改变的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老杨知道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出版社的观念很难,必须找一个具体的靶子,从一个具体的靶子找到改变大家思想观念的突破口。而这个靶子就是“本版书”的流行概念。
目前,在出版圈内关于本版书的概念有三种观点:
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以人划线,只有本社的编辑在本社做的书才叫本版书。老杨觉得这个概念有漏洞:“至少这个概念在新世界出版社是不成立的。现在都聘任制了,难道社里正式的职工编的书就能叫本版书,社里聘任的编辑出的书就不能叫本版书吗?何况还有的是社外编辑。” 因此,老杨的结论是,这个概念很明显是片面的。
第二种流行观点是,以渠道划线,主渠道和二渠道都交给出版社发的书才叫本版书。老杨觉得一本书可能会有很多的发行渠道,出版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消耗所有的精力全部自己发行,利用国家政策允许的优质的民营发行资源为出版社所用,并引入竞争机制,与出版社发行部竞争,真正达到出版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样做是合理、合法的,是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所以,二渠道可以包出去,因为那是一个很好的出口。因此老杨认为,以发行渠道判断本版书是片面的。
第三种观点是,以投资主体划线,一个出版社自己投资运作的书才叫做本版书。对此,老杨的看法是:“在新世界出版社这样一种体制下,我们的编辑自己愿意投资来做某本书,4.2折卖给发行,投资利润由社里和编辑按三七开分成,编辑不但要交基本利润15000元,出版社还能分到30%的利润,出版社没有风险。并且在发行环节上,出版社除能拿到4.2折以下部分的30%的出版利润,还能拿到4.2折以上的发行利润。”因此,老杨的结论是,只有本社投资做的书才算本版书的观点也是片面的。
为了彻底颠覆“本版书”固有的观念,老杨曾召开全社大会,集体讨论什么叫本版书。概念弄清了,思想解放了,大家的手脚也放开了。现在全社上下已达成共识:不管何种形式,只要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书就是本版书。
不管何种合作形式,给出版社供稿的都属于内容提供商
老杨始终认定自己投资人的角色:不管何种合作形式,老杨认为给出版社供稿的都属于内容提供商,由出版社聘用社外策划高手,纳入出版社的旗下。他们只管策划,而由出版社统一投资,主渠道、二渠道统一发货。看起来,似乎又回到了出版社改革前的那种状态,但老杨解释说,这有本质区别:“策划人策划的书,必须由发行来判断是否值得出版社投资,决定权在发行手中。比方新世界出版社《〈本草纲目〉中的女人养颜经》、《美的传奇》就是由策划公司策划的,出版社热卖了近10万册。出版社付给策划人8%的版税,一些优秀的畅销书还能达到10%到11%。除了版税,策划人还和出版社编辑室一样待遇,书卖好了可以按3:7分得该书的利润。要是书卖不好亏了,策划人要按同样的比例赔出版社,版税也就没有了,得用别的书挣钱补贴上。出版社和策划人签订的版权合同规定: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