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为自己辩解的,遇到“铁算盘”总是无计可施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一些出版社,一本书如果入库10000册能发货80%,就会觉得发得还可以。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还有10%的退货率,如果再高10个点达到20%,以单本书而言,其库存数就不再是10%,而是将近40%!如果有效的发行只有60%,那么单本书最终的结果不仅白干,而且肯定要赔钱。老杨发现,单本书发货率80%就要赔本;即使单本书10000册发货达到100%,再算上死掉的10%~20%,这本书即使赔不了,效益也不会很高。所以,老杨认为,只有第二次发货将下游退回的书发走了,接着再版,单本书才会产生真正的高效益。
在新世界出版社,刚开始一些员工并不认同也不理解老杨的“再次发货理论”,10000册的书,凭什么老杨叫我发12000册呢?有什么根据?现在再也没有人怀疑了。发行部人员领工资的时候,员工必须拿出当月库存分析报告,有多少册是不合理的库存?哪本书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本书这么多库存?发不动的原因是什么?是判断力不行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分析清楚了,真正找到原因了,才能领到自己的工资。经过多年的磨合,社内的编辑和发行人员建立了准市场行为,编辑和发行按照双赢的法则谈折扣,做到了真正的互动。最后的结果由发行说了算,理由很简单,谁担风险谁负责:发行部按4.2折从编辑那儿买走书,发行部最终对自己4.2折买走的书负责。偶尔也有遇到发行不顺利、为自己辩解的,老杨有N条理由等着质问:当时为什么要多了书呢?发货为零的时候为什么不及时添货呢?遇上“铁算盘”总是无计可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