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罗胖:两个判断。
第一,但凡是这种文化类、创意类的产业,它一定不可能寡头,一定不会出现像滴滴在中国的出行市场上那样的最终的一个结局。所以到最后,最先冲出来的没准儿成为像好莱坞那样的几个电影公司,互相帮忙,互相在营造生态,没准儿大家都能活下来,而且活得还不错,互相之间也有一份手艺人之间的尊重。
第二,在相对没有竞争的基础上,有一个地方可能会有很大的竞争,就是一些认知入口下的版权级内容(注:跟IP的意义和概念类似)。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抢占认知,做更多版权级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有可能,只是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中演化为唯一入口。
简单说,在内容产业方面,一个好内容占领的不是市场,而是认知份额。认知份额被占住之后,这个内容在市场上讲很难退出。
比如,说句有点自吹的,罗辑思维的跨年演讲就有点这个意思,就是它占住了这个认知。我的跨年演讲讲得好还是不好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占住了一个认知,这样这个地方也许其他的人就不会再进来。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市场现象,我觉得在市场上我们至少还可以观察到其他的一些例子。
我的思考:
本质上,所谓“认知入口下的版权级内容”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出现和被抢占,或许只有在如下两种情况下这才能成立:
1. 某个已经拥有成熟理论的领域,有人针对经典理论进行了全新的、更加大众、普世的包装和解读,有点类似于丹说《论语》;
2. 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内容生产者本人在这个领域内建立起来了一套标准和理论,且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营,这套标准和理论获得了行业的普遍认可,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行业标准。典型例如三节课正在做的产品和运营。
比如说,李笑来老师开设了一个围绕着个人成长的付费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2年过去了,会不会有人再跑出来结合自己的理解再来做一个类似的付费内容产品?我觉得一定会有,而且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也未见得新的东西就超越不了李笑来。
但,按照罗胖举的例子,《新华字典》这样的书一旦被确立下来之后,基本上可能不会有人想要去做第二本字典了。某种意义上,这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时都要用到的底层支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