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罗胖:逻辑上讲,一个产业级的机会成熟,可能需要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
现代人类前进的一个核心动力,我认为就是专业的分工和协作。同理,支撑一个行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也需要有更为专业的分工和协作方式出现。
所以,我不太建议大家抱着一种“变现”、“捞一把就走”的心态来投入这个产业,我更希望有更多人愿意来成为专业的“知识服务者”,这可能是一种新的工种,是专门生产、设计和运营新型知识产品的一种工种。换句话说,我们可能需要发掘或培养出来一批这样的人,才能让这个产业更为成熟,否则,目前市场上的供给侧是有短缺的,无法支撑起这个产业。
当然,要能让一批原有市场上的高手专门来做这件事,我们的办法特别庸俗,就是要帮他们挣到钱。我们的基本预判是:如果我们一年不能帮一个专业领域内,有能力做好知识服务者的人挣到100万,他是不可能专心只干这一件事的,他不专心干这一件事情,他的手艺就不能提高,他的手艺不能提高,就不能用心服务我的用户,最后我们这个商业闭环本身是要垮的。
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生的奇才,我相信一万年来人类文明的基本经验是,你专业性强,就会干得比别人好。所以,我们预设的一个底线是:不管是什么内容领域的老师过来,我们一年为他创造的收益不能低于100万。
我的思考:
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得到”的壁垒在哪里的问题。站在产业的层面上看,“知识服务”这个行当的发展确实需要有更多的人投入进来,而假如这个大势真的确立,未来3-5年内预计会有很多原有出版、传媒、教育业的人加入进来,且,他们加入这个行业的过程,也会是一个重塑自己过往技能的过程。
罗胖还提到的另一句话是:新型的内容服务产品是需要被重构的,它在产品上是碎片化的,内容制作和生产方面像出版,而运营方面则像教育,这导致了对人才有全新的要求。这一点我是高度认可的,事实上,在三节课自己发展和制作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有能力来做出我们期许要求中优质内容的人实在太少、太难找了。
所以,未来能在这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大体应该要:
1. 懂产品设计;
2. 懂内容制作;
3. 懂运营和教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