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当前,国内出版机构在版权输出时往往是“单打独斗”,主要以个体身份遴选产品向海外推广,一些版权部门的负责人建议,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版权项目评估机制,避免输出产品良莠不一或者重复雷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隔阂是国内出版机构在参与国际版权交易、进行国际市场推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瓶颈,如果能够协力共建版权项目的评估机制,或许会利于加速“走出去”的步伐。
许多业内同仁都有相似的感受,在国际图书的版权交易市场上,中文图书经常处于弱势地位。海外出版商往往忽视中文图书,也鲜有积极的评价和研究。特别是一些中国文学、社科学术等图书往往处于边缘地位。在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正是缺乏一种权威性的推广项目评估机制,海外的出版商亟需借助这样的机制寻找中文图书的消费点和契合点。
一些在国际贸易领域有所斩获的出版机构可以通过自身的版权部门联合组建评价体系:为业内提供学术水平、市场观点,提供具权威性的意见;评审各个出版机构的海外推广项目的质量、难度和收益;就图书项目的海外推广,向政府及非政府机构提供意见;传布与海外推广项目相关的专业标准资料及推广的方法和程序;与其他文化类的评审机构建立关系,保持紧密联系,并定期探讨机构的评估机制;举办或协办学术会议、研讨会及各类相关活动,为海外推广项目创造声势等。
与版权项目的评估机制相似,几位受访者提到,版权经纪人的评估机制建设同样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是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积极推进将这一职业分类纳入人保部职业分类的原因之一。2012年,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推进下,“版权师”作为新增职业纳入新闻出版业职业分类,备受关注的“版权经纪人专业”位列“版权师”职业之下。如此一来,对版权经纪行业设立准入制度或备案制度,有了资质审核和政策保障,行业如今面临的人才质量不高、队伍良莠不齐等现状或可改观。此外,有观点认为,版权经纪人并不需要建立类似律师执业资格考试之类的准入资格机制,但应建立技能考评机制,通过对绩效的考核加强版权从业人员的优胜劣汰。
自建对外推广平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