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还有编辑表示,由于翻译工作门槛低,译者水平参差不齐,价格偏低,好译者流失,在市场上难觅,译者和编辑之间缺乏信任也成为编辑关注焦点。
■ 观 点
翻译编辑眼中的理想译者
○李景端(出版人)
我国翻译出版的现状,翻译选题大多是由译者向编辑推荐。这是由于许多出版翻译图书的出版社,没有配备必要的外文编辑,即使有少量外文编辑,也因语种及学科专业的局限,很难完全自主地选择翻译选题。这种先天性的体制特点,使得翻译编辑相对于原创编辑,对译作者的依赖性更大,期望也更高。
首先,希望译者是本学科或本领域的行家,最好还具备较广泛的涉外知识。这样的译者,熟悉本领域的学术或文艺动向,又了解国际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气候,提出的翻译选题针对性较强,能体现在国外的价值,大体符合国内读者的需要,又可能有较好的市场预期。这些实际上很难全面做到,能实现其中一两点就不错了。这表明,翻译编辑对译者的期望,首先是从选题着眼。
其次,当然希望译者两种语言都过硬。不仅中外文基本功好,还要有翻译实践经验,善于处理不同门类图书原文的文字转换。现在许多出版社处理译稿,很少有逐句对照原文审读的。有的是事前试译抽查,合格后基本上只看中文了;有的是遇到中文有问题时,再重点查对原文;有的请社外教师外审或外编;还有的借口“文责自负”,根本只看中文,不顾外文,做些技术编辑,抢快就发稿。在编辑削弱乃至放弃译文把关这种情况之下,对译者素质的要求无疑更高了。
再次,就是希望译者有好的译德。主要希望译者真诚、沟通、别留一手。编辑最担心译者签约后,把翻译任务搞发包,张三署名,李四、王五翻译。还希望把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能无保留与编辑沟通,共同设法应对。此外,不要一女多嫁,不要透露商业秘密,不要违约侵权,等等,也都是对恪守译德的要求。
这几条当然是理想的期望,在现实中很难如意实现。尤其在当前追逐利润的社会环境下,有些编辑根本不去或无需考虑上述这些正当的期许,他们选译作者只要求一点:选题能赚钱就行。对于这种观点,已超出了严谨出版人的职业情操,就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