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外文书编辑眼中的翻译出版困境
■商报特约记者 林 木
9月30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翻译日,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中国大陆的翻译市场和规模高速发展,急剧膨胀。近几年版权引进图书市场也是一片繁荣景象。伴随市场发展的同时,有关译界问题和翻译市场怪现状的讨论在近年也越来越多,并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鲁迅文学奖里的优秀文学翻译奖是国内仅存的有号召力的文学翻译奖项,但今年的评选却呈现颓势。在不到40部的送审作品中,仅有5部入选。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对此表示,翻译作品质量的下降,体现出当下出版行业的浮躁风气以及文学翻译行业不景气的现状。
众多译界人士对翻译问题呼吁多年,比如提出要举办国家级翻译奖,要提高翻译出版门槛,要培养青年译者,并要当心小语种译者青黄不接等等。但在嘈杂声中的呼喊,却似乎没有太多成效。
我们改呼吁为调查,近期向全国各大出版商外文书编辑发去调查问卷,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内的三大翻译社,乃至新经典文化公司、博集天卷文化公司、万卷出版公司、后浪、中资海派、华文天下等文化公司,还有法律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等全国20余家出版商的外文图书编辑。我们希望通过对一线编辑的调查,了解他们眼中对译者乃至当下翻译工作的看法、困惑,以及如何应对的做法。
中国译界百年来名家名译辈出,但近些年来,读者对文学翻译满腹牢骚,买翻译好书,变得越来越难。那些寂寥的翻译前辈,给读者留下堪称标杆式的高质量译著。
林纾 严复 郭沫若 周作人 张谷若
朱生豪 查良铮 钱春绮 萧乾 李文俊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