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调查结果显示,在编辑看来,好译者的第一要素是外文过硬,同时中文素养高,语言功底扎实,文笔要好;态度则成为编辑衡量译者的重要标准,编辑希望译者要有颗跟文本死磕的心,不仅要态度认真、有责任心,还要善于沟通,能尊重编辑的意见;第三则要求译者熟悉所翻译的领域,受过翻译课程的专业培训。
也因此,在编辑看来,译者只靠外语好是远远不够的,而好的文学修养,需要从小积累。人品也成为编辑关心的重点,如果译笔好,同时又有责任心,态度认真,几乎成为编辑眼中完美的译者。
也有一些编辑将喜欢读书放在首位,同为爱书人,才能共同完成一部作品。还有编辑提出,译者要有自己的翻译理念。比如,傅雷认为好翻译当使读者认为作者就是用译文的语言来写作的;而钱钅重书则认为好翻译当如媒婆。
除此之外,要热爱翻译,把文学翻译当作自己长期积累和发展的方向,有想象力,能与时俱进,涉猎面广,做一个“知道者”,能驾驭信息驳杂的文稿,也成为一些编辑的要求。
而在编辑要求中,资历并不是最看重的要素,有的编辑也只是要求译者需要有国外生活经历,比如有的要求在国外生活过3年以上。这样的要求在编辑看来,也许只是编辑对译者双语的文字功底,乃至对彼此的文化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上的要求。
引进出版,最困惑的地方在哪里?
版权竞争无序、行业缺少尊重、信息渠道不畅成为关注焦点
目前版权竞争太过激烈和无序成为编辑们一致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编辑们诟病于目前版权价格被哄抬导致的恶性竞争。有个别出版商在未对市场做出足够的调查之前,草率地提高预付版税,导致国外出版社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无形中加大了出版成本。不仅与国外签合约之后的3个月就需要支付预付版税,同时,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版权购买年限是7到10年,但在中国通常只有5年。
编辑们还认为业内缺少尊重。由于出版周期较长,外版书出版的周期至少6个月,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国内编手就抢出同类型的作品,甚至将国外同类型题材的图书中某些精彩的内容进行整改,摇身变成原创作品。还有如中国每年都有几十本书,号称是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第1名作品。也因此,编辑们希望同行要学会尊重作者、尊重作品、尊重读者。
有1/3的编辑认为,版权引进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关注。现在多数出版商大部分的信息是从版权代理处获得的,选书后再报价、竞价,由于代理人推荐的书和编辑们想要做的书对接得不够贴切,而编辑都看好的书往往竞争又很激烈。如何发现和挑到适合国人阅读的书籍也是编辑们在寻找好译者之外,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同时,走出国门的国外书展通常限于领导参加,编辑们也希望有机会能走出国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