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近年来,除了一些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在诞生之初就建立自己的出版品牌之外,众多非专业少儿社也将品牌化战略作为参与少儿出版竞争、提高市场辨识度的有效方式。其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广西师大社”)于2015年先后推出童书品牌“魔法象”和青少年图书品牌“神秘岛”:一个主攻儿童文学和少儿绘本,一个主打青少年科普、文学、励志。广西师大社总裁助理施东毅表示,采取双品牌、双团队实现少儿出版板块的专业化运营和差异化发展,一是有利于团队专业能力的发挥和高品质产品的开发,二是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传播与影响力的提升。2012年,大连社以“保卫想象力”为理念,着力打造中国幻想儿童文学图书品牌,逐步积累了《大白鲸幻想儿童文学读库》《中华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大系》《校园三剑客》《海军陆战队》《少年冒险王》《保冬妮绘本海洋馆》等多个图书品牌。
此外,无论是经营多年的童书品牌如广西科技社“阳光秀美”、苏美社“苏美童书”,还是处在发展初期的“未小读”,都深刻打上了母体出版机构的烙印,体现出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理念和思路。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张克文在近日召开的“华东六少”社长会议上表示,非专业少儿社大举进攻少儿出版,能够促成良性的出版格局,专业少儿社要学习非专业少儿社在细分门类的专业精神,以及对选题的敏锐度和对新技术的敏感性。但同时,也要正视一些急功近利的失败案例,以及主动迎合电商价格战、哄抬版税等对行业生态的破坏行为。
李学谦特别强调,一些少儿出版机构为了快速占领市场,盲目引进外版图书版权,忽略了国家倡导树立文化自信大背景下出版社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中国孩子从小看着引进版图画书成长,背离了国家发展主旋律。”他以占据少儿出版40%市场份额的儿童文学板块为例分析,非专业少儿社在进入少儿领域时并不具有资源优势,前期主要以引进版为主,但当国外的头部作品被瓜分殆尽之后,引进版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引进来的作品中有70%并没有达到标准。
面对价格战引起的恶性竞争,苏美社少儿中心编辑部主任朱婧深有体会:“电商低价格战直接影响着读者的低价购书心态,从而反过来冲击童书成本以及成品质量,也导致出版社利润下滑严重。”她表示,“苏美童书”始终坚守图书质量第一位,成本与定价在可控范围内合理削减一定的利润空间,不参与恶性竞争,不做低质童书。“尤其是我们的品牌图书从不参与价格战,我们坚持正面引导读者关注内容,以质量获取读者的购买与好评。”
对于扰乱少儿市场竞争的行为,陈德认为,主要源于非专业少儿社对少儿出版缺乏客观科学的认识,“少儿出版这块蛋糕并没有那么‘好吃’,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撑、对各个学科架构有充分认识、对儿童认知有深刻理解等。专业价值体系和少儿出版理念的匮乏,直接导致了许多非专业少儿社热衷于‘攒书’,产品粗制滥造。”
李学谦还表示,全行业共同发力少儿出版使得少儿出版产品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由少到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少儿图书短缺时易被市场接纳,但当前中国少儿出版已经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面对日益凸显的行业问题,一方面,少儿出版机构应该减少盲目出版行为,根据自身定位、编辑队伍的素质、原创力量等资源禀赋选择出版定位,做好自己的优势领域;另一方面,非专业少儿社与专业少儿社要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少儿出版“由多到好”的产业升级。
非专业少儿社的发展桎梏还体现在产品线建设的盲目性上,长江文艺社刚涉足少儿出版时就吃过这个“亏”。“刚开始我们可谓‘四面出击’,低幼、绘本、桥梁书、儿童文学一个没落下,但市场检验的结果就是产品销售数据不理想,留下大量库存。”尹志勇表示,最终该社收缩产品线,只重点出击儿童文学与科普读物。广西师大社未来坚持“在某一细分领域建立优势地位,再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的战略,“什么都做,什么都不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施东毅表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