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吴培华:“老北漂”的二十余载出版问道
他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出版人,却带出了12届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他自谦闯荡书业20余载无甚作为,却几乎囊括了出版领域图书、论文、个人荣誉的最高奖;已近耳顺之年的他,离开江南北上,只为在更大的平台实现自己作为一个出版人的价值。他就是吴培华,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第十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首批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
记者走进吴培华办公室时,他正埋首案前,作为第一批受邀参与撰写《中国出版人自述丛书》的出版人之一,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空闲梳理自己的从业经历。吴培华抱歉而又无奈地说:“9月底就该交稿的,可现在还没写完。已经规划了50个小故事,现在才写了30多个。”
书稿将要呈现的50个小故事,仅仅是吴培华出版人生涯的缩影,是他对出版业思考的精华。从业20多年来,无论是作为出版人,还是作为出版理论研究者,抑或是出版教育工作者,他身处一线,从未停止过思考,他的博客“吴韵楚风”当中,记录着从入行到今天的点点滴滴,包括他对中国出版业20多年从不间断的思考,内容涉及出版改革、大学出版、出版营销、“+互联网”等方方面面。
入行——与出版的不解之缘
受家庭环境影响,吴培华从小就喜欢读书。“20年后,想不到爱书爱到去出书了。”1977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后,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吴培华错失进入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机会,留校任教,教授中国现代文学。1995年,学校的一纸调令让他进入书业。吴培华回到了参与筹备却未成为第一批员工的出版社,正式出任苏州大学出版社(简称“苏大社”)副社长。从一名文学教师转变为一个分管经营的出版人,跨度着实不小。但就是在这里,曾经与出版擦肩而过的他再次与出版相遇,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彼时的苏大社仅仅成立两年余,年销售码洋数百万元,入不敷出,债务缠身。“出版社的境况是我没有想到的,仓库积压了很多书,我们付不起钱,所以没有印刷厂肯印制苏大社的书。工作交接完毕后,账面上没有一点流动资金,甚至还有两万元的赤字。”吴培华回忆说。当时学校开学在即,若无法按时印刷教材,会导致客户流失,出版社信誉受损。但没有3A级企业做担保,苏大社连银行贷款也无法申请。吴培华担心资金问题不解决,苏大社真的会一蹶不振。
无奈之中,他亲自出马,开始以个人的名义借款。1995年7月,吴培华私人为出版社筹措了115万元,此后在11月将借款还清;1996年7月又以个人名义借款150万元,当年11月22日还清,自此出版社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到1996年底,经营情况逐渐好转。
“我不会忘记那段困难时期。全新的工作性质需要‘充电’,起步维艰名不见经传的出版单位要走出困境,账上挂着赤字的经营现状要改变,再加上家中老母亲病危,我连续13个周末来回奔波。”吴培华回忆起当初那段日子,仿佛每一天仍历历在目。
即使投身出版,吴培华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师身份,始终坚持业务和教学“双肩挑”。读书的爱好也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甚至玩笑着说:“孔乙己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进入出版行业,我很少买书,因为可以要书来读了。”1999年起,吴培华将研究和授课方向改为编辑出版,兼任苏州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到2013年为止,共带出12届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曾任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的邵益文先生,戏称吴培华为出版界产学研结合的“三栖动物”——出版人+出版教育工作者+出版理论研究者。“读书、爱书、懂书、教书、出书,我一辈子始终没理开过学校,也没离开过书。”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