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北漂”第一年,他用最短的时间摸清了清华社编辑业务情况,完整地了解了清华社的基本发展状况,并对未来的发展空间做出了规划。从入社开始,每年吴培华都会为第二年的工作提出几个关键词。2012年是“抓出版质量”“抓重大选题”和“抓队伍建设”;2013年是“抓选题论证”“抓生产成本”“抓生产流程和规范管理”以及“加强渠道建设”;2014年是“选题策划,重视产品群和业态集结”“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建设”和“考核目标指向提高单品种效率”;2015年是“加强选题论证,控制品种数”“严格流程规范,控制进度”和“加强精品化意识,强化质量控制”;2016年是“专业化”“团队协作”和“精准营销”。
他用“衣带渐宽终不悔”来总结自己“北漂”的感受,不带任何功利心单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充实和愉快。

吴培华(右一)与清华社社长宗俊峰(右三)、书记李勇(作二)等参加“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图书座谈会。
过客——着力提升出版社发展后劲
吴培华认为,作为一个编辑,追求的应当是如何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留下比自己寿命更长的书;作为一个管理者,追求的不该仅仅是打造好的产品,还要为好的产品提供生产条件与基础,追求的应当是企业的远景,注重的应当是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模式。他说:“对一家出版社而言,社长、总编辑、分社长等,都是一个企业发展历史上匆匆的过客。需要解决的是出版社发展的后劲问题。”
2011年前后,清华社已经是一个销售规模约10亿元左右的大社,吴培华对清华社的情况都有所了解。但上任之初,清华社在某些细分领域的表现还是让吴培华颇感意外。计算机、建筑、艺术、法律、医学等都是清华大学的优势学科,但清华社除了计算机与经管类图书声名远播外,其他方面表现并不突出。吴培华回忆说,五年前,清华社的建筑类图书编辑室只有一个新编辑和一个非建筑类背景的编辑室主任,其他细分板块也比较薄弱。
作为总编辑,吴培华首先从优化组织架构方面下手。在“十二五”规划制定阶段,他在社里提出:首先,过去的强势板块要继续加强,争取话语权;第二,优势板块要进一步建设,更上一层楼;第三,弱势板块要“快步跑”,从话语权和制高点的角度打开局面;第四,空白板块,如少儿出版等领域,要做出成绩。
2013年清华社成立少儿出版事业部,2014年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少儿分社。近几年,清华社在上述板块的发展,业界有目共睹。同时,他还清醒地认识到,在发行和市场营销方面,清华社也面临着改革的迫切需求。过去主要依靠教材教辅的做法如今已不再奏效,清华社店销书品种数在全社占比已达40%以上,再加上电商和自媒体等渠道的崛起,几乎每天都在挑战着传统出版的各个环节。在此形势下,吴培华要求清华社发行部转换观念,并提出要加强图书营销。今年年初,清华社成立了市场部,开始了相对专业化的市场运营工作。但吴培华表示,现在的成绩还不能令他满意,与他的设想还有一定差距,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继续走下去。他介绍说,未来清华社还将依靠改革考核体制和发行营销体制等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