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构建传统出版的虚拟场景
据报道,21世纪这一创新全球化时代的产业结构,正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变,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内容服务作为运用现代知识、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科技服务产业的重要方面,作为传统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融合科技创新技术拓展业务范围并表现出一业多态、百舸争流的出版革命的重要一环,渐成气候,进入了一个有所可为的发展机遇期。出版,当然是提供内容服务的,完全可以划入科技服务的范畴;但是,这个意义上的出版肯定不是传统意义上出版。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传统出版工作者,仰望未来的融合出版趋势和内容服务需求,心中还是很悲凉的:
我们有些出版社因为是老社,“人老珠黄”,编辑出版工作所处的层次有些LOW。比如教材出版,我们社就依然停留在纯粹的纸质教材出版阶段,很大一定程度上处于利用学校教师评职称的硬性需要拉选题、靠“包销”变现的阶段,与立体化教材建设、课程开发、“开元立方书”这样的服务模式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我们有些出版社因为是专业社,“曲高和寡”,营销策划工作通常的做法比较死板。比如专业出版,我们社就依然满足于馆配市场的销售状况,未能借鉴中信社、电子社商业出版的营销模式,尝试性开展专业图书的荐书活动、推广活动,导致许多专业作者不知道我们社是否出版了同一专业方向的图书,销售打不开,影响上不去,以“补贴”为主食,饭吃得就非常干涩。
还有些出版社因为官本位思想严重,“高高在上”,整体经营和改革发展未能遵循市场规律。比如少儿出版,前些年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间参与少儿出版的比例在95%以上,可现在再看,真正坚持下去的,做出点影响力的,又有多少呢?大浪淘沙,没有坚持市场导向的,没能按市场规律办少儿出版的,最终都销声匿迹了。当然,还有一些出版社没能坚持下去是受改革和改制等大的政策影响,自当是例外。
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凡事要怪罪只可怪自己,要发展也要靠自己。已经站在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交织的十字路口,曾经顽强的传统出版,有理由也有必要依然坚挺下去。

建议有三:
一、【设定场景:梦着同样的梦】基于网络化结构之于“形成”的意义,必须重新设定我们所处的节点和我们置身于科研之中的工作场景。
选题是策划出来的,策划必然是基于需求“形成”的。策划的“形成”,肯定要遵循凯文·凯利关于“形成”的“必然”预测:“对于制作东西和更加深入互动的热情,而不只是做出选择,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交流的时代,最有效的结构就是一个网络化结构。从三、四十年前发展至今,网络沟通的前进并没有结束,我们会继续发展下去,并创造更多的机遇,这种分散型的网络结构会刺激出更多的想象。”所以,在科技工作者最常提出问题和需要的场景里,用科技工作者惯常的话语体系,尽可能深入地理解科技工作者并与其对话,共同分析需求、设计需求、满足需求,而不是简单地选择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才是选题策划“形成”最为高效的方式。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