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文学院、北京作家协会、掌阅科技达成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数字出版的发展是本轮改革的推动力之一。
要特别指出的是,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颠覆,不是嫁接一个数字出版公司那么简单,还要有ERP系统等全数字化管理,有时候需要全体出版社员工通力协作,都具有学习的意识和转型的决心。
解决当下问题,为未来发展铺路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出版机构迸发了极大的改革热情。而出版改革要针对当下的热点、难点,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并且为未来发展铺路。从当前出版机构推进改革的路径上判断,出版业改革发展有以下特点。
首先,出版集团推进旗下优势出版社的小集团化。有的是单体社形成出版集团,例如中文传媒旗下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有的是几家出版社合并成“小集团”,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改革中,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另外五家出版机构合并成小集团。这样做,可以避免大集团管控困难,或者集团管理部门过分干涉出版社经营,又可以形成集团化优势,抱团取暖。有人称这种形式是在“航空母舰”,(大型出版集团)和“小船”(单体社)之间,找到了一条“巡洋舰”(小集团)的发展模式。
第二,出版机构为了寻求发展空间,成立分社和个人工作室。单体出版社要发展,总有地域的限制、出版空间的限制。为了实现突破,一些出版社鼓励员工内部创业,成立分社、出版中心,甚至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有的相当于一个编辑室的建制。此外,有很多出版机构都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如作家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等,译林出版社还正式发布了《译林个人出版工作室试行条例》。这些内部分社和个人工作室,会逐渐发展壮大,形成新的出版中心。
第三,员工内部创业成立公司。以北京出版集团为例,北京出版集团是由单体社裂变而成的,只有一个法人,但其旗下裂变出北教传媒、京版北美、京版梅尔杜蒙等多家公司。再如知识产权出版社专门成立基金,鼓励员工创业创新,目前该社旗下有10家独资公司,10家参股公司,有的还登陆了新三板。由于第一轮改革中,出版大格局架构已定,再分化出新出版社的可能比较小,所以出版社内部分化公司的可能性加大。
第四,加强新技术、大数据在出版行业的应用。例如,除了传统发行业务之外,人邮社结合按需印刷,完善重印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使新书风险明显下降,重印种次大幅提高,不仅有效控制了经营风险,优化了库存结构,还显著提升了效益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按需印刷产能,人邮社与合作印刷企业共建按需印刷生产线,目前设备正在调试。2016年前10个月,人邮社新书品种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2%,但销售码洋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0%,且库存减少超过10%,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这种发行管控模式,与数字化管理、大数据应用密不可分。人邮社之所以能做到“按需印刷”,信息技术专业网络社区“异步社区”功不可没,它可以实现编辑、作者、读者在线直接互动,从而更清楚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实现精准供货。类似这样的数字化管理改造,目前正在各家出版机构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很多出版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出版机构的改革和管理再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点。比如,编辑队伍青黄不接,领导干部不稳定,朝令夕改,“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出版改革者。在这方面,顾爱彬深有感悟,他说:“译林社始终强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译林社从未因领导变更而出现经营思路的大波动,产生一任领导一个想法、经营举措朝令夕改的混乱局面;更没有任何一任领导急功近利追求短期业绩,违反经营规律‘胡乱折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