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出版业新一轮管理再造,指向何方?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很多出版机构都在改革谋变。近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都开展了管理再造工作,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大型出版社也走上了集团化的发展之路,还有一些出版机构针对自身问题开展了管理改革。出版业开启了又一轮改革的热潮。
出版机构为何又要改革
出版业此轮管理再造,是在上一轮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产业变革加剧,数字出版和新媒体日新月异,编辑、发行和出版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界发展、融合发展成为出版改革的核心。正值“十三五”开局之际,出版机构纷纷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此外,近几年出版机构尤其是大型出版集团管理层换届进入高峰期,安徽出版集团王亚非、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李朋义、重庆出版集团罗小卫、北京出版集团钟制宪、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李家巍、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龚次敏等老一代掌舵人退休卸任,他们经历了出版业转企改制、集团化乃至股改上市等重要改革节点。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高韵斐主持集团改革大会
同时,新生代的领导层正在崛起,这也是此轮出版改革的契机。相对而言,新一代管理层具有新颖的管理理念,有的还具备新媒体、影视和投融资的管理经验。
在上一轮改革中,大多数出版社完成了转企改制,很多省市组织成立了出版集团,部分出版集团实现了股改上市,出版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这一轮改革留下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管理层面还没有完全转型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磨合,特别是面对新媒体和数字出版的冲击,出版集团与出版社都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问题一:“关门办社”。改革前,很多出版社的上级单位是部委、大学、学术研究机构等。正因如此,这些出版社更注重与自己的上级部门联系,忽视了与出版界的交流合作。即使转企改制,这部分出版社的图书仍然装帧陈旧、发行方式落后,跟不上出版界的大趋势。
问题二:一旦脱离上级单位,部分出版机构有“断粮”之虞。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出版社不再是这些上级主管部门出书的唯一选择。比如有的部委下属仅有一家出版社,过去所有图书理所当然地交给这家出版社出版。但现在部委有了更多的选择,有时候甚至将图书交给优秀的民营图书公司,其下属出版社也就有了“断粮”之虞。
同样大学出版社也是如此,现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学术基金较多,是出版社争取的重点目标。这些学术机构当然要选择最优秀、最合适的出版机构出版自己的图书。如果大学出版社不思进取,出版质量不高,就很难得到本校的项目。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