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先生曾经在一家民营图书工作室任总策划,目前他的身份是某出版社的策划编辑。虽然他在出版社有一张办公桌,但他并不从这个出版社拿薪水,他的全部收入来源于所策划项目的提成。
固然,图书策划人回到出版社成为正式员工,或出版社员工“下海”自立门户,都是人员的正常流动。而沈先生“合作”式的“回归”,则典型地反映了图书策划人的最新动向
。
沈先生披露,他原来任职的那家公司去年的应收账款有1000多万元,但是有700多万元收不回来,公司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据分析,这是目前民营图书工作室的普遍境遇。
相当多的民营图书策划人正在“回流”到体制内,成为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我们半年内先后就来了两个。”一位部委出版社社长告诉记者:“他们都是摸爬滚打多年的民营图书策划人。”
出版社“收编”民营图书工作室,也正成为中国书业热闹的景观。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收购海豚卡通,海豚卡通成为国有出版集团的二级子公司,终于解决了身份问题。
政策的不明朗和市场环境的恶化,一直没有合法身份的民营图书工作室遭受着空前的生存压力,也发生着严酷的分化。
目前,中 宣 部会同相关部门正在就规范合作出版进行调研,释放出了决策层对民营图书工作室进行定位、规范和引导的意图。
在国有出版社改制的政策背景下,在平衡政策和利益的过程中,民营图书工作室和出版社的合作空间,正在从书号合作向项目合作、股份合作演进。
先天缺陷和生存危机
“灰商”
“民营图书工作室的身份是灰色的,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政策模糊和市场混乱的双重风险!”一位在书业闯荡十余年的民营工作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身份和地位的不明确,“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由于“灰商”的身份,图书工作室一直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
遍地开花的民营图书工作室,是中国书业的独特景观。他们共有一个名字,一开始叫“书商”,因为“卖书”是他们迈进书业的第一步;后来逐渐叫“图书工作室”,因为他们大都不满足于“卖书”,纷纷开始“做书”了。
因为没有正式“户口”,他们给自己起了各式各样的名字以求得合法的身份,他们的实际使用的名字有的是策划人,有的是文化公司,有的是图书发行公司,有的叫书店,有的挂上了某某出版社某某地区书刊经营部的牌子。
因此,谁也不知道全国“图书工作室”的确切数量,我们只能从某个侧面进行估算。北京京丰宾馆是图书工作室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2005年9月13日至16日在此举行的“2005北京秋季出版物交流会”,图书工作室包下了该宾馆14层楼566个房间。平均每个房间进驻约3个工作室,有1700家左右的工作室参加了这次订货会,它们是全国图书工作室中的活跃分子。加上不太活跃的部分,如果根据“二八定律”估算,全国图书工作室大约有8500家。
根据业界通常的估计,图书工作室每年策划、合作出版的图书接近二万种,占全国出版品种的十分之一左右。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80%以上都由图书工作室策划。在中小学教辅领域,图书工作室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
民营图书工作室已经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然而,这股力量却一直处于合法与非法的模糊地带。就像没有正式“户口”的“黑孩子”,图书工作室在政策和市场风险面前显得非常脆弱。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民营图书工作室的经营活动有很强的短期性。因此市场竞争中同质化的选题跟风、缺乏保障的回款,使得民营图书工作室的市场生存环境趋向混乱。
2004年,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严法铁律治伪书”为标志性事件,社会舆论和政策对民营图书工作室双双收紧,对前一阶段民营图书工作室的种种不规范行为进行了声讨。风声一紧,相当一部分民营工作室的2005年出书数量都大幅下跌,有不少干脆闭户关张了。
民营图书工作室在选题策划和发行方面的潜在危机也逐步显露出来。
跟风:自毁
沧浪文化公司1999年以《虚掩的门》为起点,先后推出了“以小见大智慧文丛”系列四种书。随后“小故事大智慧”、“小故事大道理”等图书纷纷跟进,十余家出版社已经出版了上百种同类图书。操作这些图书的主力军就是民营图书工作室。
目前民营图书工作室的内容提供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做原创图书,规范操作,这部分工作室做得很辛苦,活得也很艰难;另一种是跟风追热,什么书畅销就做什么书,这样的民营图书工作室为数不少,因为跟风的题材已经过市场检验,所以风险相对较低,又因为往往是剪刀加浆糊拼凑,书稿成本低,因此有利可图;第三种是前两种的混合,为了生存,不得已做一些跟风图书,但是对文化的追求驱使其去做一些原创的有品位的图书。
在市场上,第一种公司属凤毛麟角,大多数公司属于后两者。后两种公司的共同特点是在市场上推出和既有畅销书同名的图书,甚至不惜侵犯知识产权,部分或全部抄袭既有图书。
一家民营图书工作室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跟风的图书和被跟风的图书相比,内容大同小异,因为跟风图书经过了“取长补短”的加工,内容质量还可能超越被跟风的图书。面对这些图书,二级批发商、零售商是很现实的,既然内容相同或相近,当然谁的发货折扣低就卖谁的书,原创者反而常常居于劣势。“你40折发货,跟风者为了抢市场38折发货。要是你也38折发货,跟风者就35折发货。跟风者书稿成本、营销成本都很低,因此他可以发到20折,你绝对难以和跟风者竞争。”
跟风出版使规范发展的公司“很受伤”。 同时,“劣币驱逐良币”,当犯规者不受惩罚反而大获其利时,就没有人遵守规则了。
无规则的同质化竞争,没有最终的胜利者。
在这其中,跟风者无法无天、被跟者却有苦难言,双方都不敢轻易打官司,因为很多图书并没有署真名;如果打官司还得通过出版社,手续繁杂冗长;因为国家政策的模糊,多数公司不知道自己的家业究竟能维持多久,因此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理,短期的逐利思想自然胜过了长期的文化理性。问题还是出在“师出无名”的病根上。
“二渠道”:规则暗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