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的书荒时期,“买书难,卖书难”问题严重。随着渠道的开放,民营“书商”阶层出现了,他们多数来源于出版社的发行人员、印刷厂的员工。巨大的利润诱使他们不断向图书策划环节渗透。
当时的书商出版大量的通俗小说、
武侠小说和实用生活类图书,以迎合公众的阅读趣味,翻译图书选题类别中以性爱题材为主的通俗小说大量涌现,每本发行量往往在30万册以上。最初,他们纯粹是非法出版,后来才知道做书需要书号,而书号全部掌握在出版社手中,所以,买卖书号等违规操作被发明出来。
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一批有文化思想诉求的人开始加入民营书业,如21世纪锦绣的罗锐韧,世纪天鸿书业的任志鸿,金星书业的薛金星,全品图书的肖忠远,汉唐阳光公司的尚红科,光明书架的严平,北京读图世道的蒋一谈,同人书业的石涛……他们或是高校教师、毕业生,或是有海外
留学经历,在商业诉求之外,他们还有更多的文化理想和社会价值追求。
他们开始注重商业模式的建立,管理运营方面的专业化等,为民营书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因此“工作室”逐渐取代了“书商”成为他们的通用名称。
“工作室”不是实体,只是一个概念。有的工作室不是法人,没有营业执照,只是几个人合伙一起做书,请一两个人帮忙记流水账、发货、发定单。这种工作室的资金一般都是由合伙人分摊,盈利也是合伙人分账。这种形式的工作室一般比较松散,因为是小本经营,品种也不会多,一年十几种书、甚至几种书可以维持运转。一般这种性质的合作不会长久,常常因为经营不好而中途散伙,如果经营好了,需要扩大规模,其性质也会随之改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