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困。几年前,他就因为回款问题,几乎陷于破产,本想就此打住,可正巧所出的一本书卖得不错,“发新书——收旧款”的循环得以维持,并诱使他坚持了下来。但是现在他彻底后悔了:“所有的资产几乎都沉淀在渠道上了,只要能收回一半的款,就彻底洗手不干。”但是,他连这个并不高的愿望都无法实现。
在与“二渠道”的博弈中,各个民营图书工作室的遭遇都是相似的:以一两本畅销书作为敲门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分销网络。如果没有后续的新书跟进,前一笔账款几乎无望收回,这个销售网络也就废了。民营图书工作室一旦入行,一般就很难轻言退出,否则就得付出一笔代价:最后一批货无法回款。因此“二渠道”类似于“炒股炒成股东”,供货的民营图书工作室很容易被“套牢”,无法脱身。
随着图书品种的过度增长以及图书同质化的加剧,民营图书工作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据传,连金丽红、黎波这样拥有强势产品的策划人,回款率才能达到70%,更别说其他产品相对较差的民营图书工作室了。
“二渠道”风险陡增,民营工作室开始向“主渠道”渗透。出版社走“主渠道”,民营图书工作室走民营“二渠道”,两者井水不犯河水,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合作“行规”。新华书店的问题是回款慢,半年到一年的回款账期,使资金短缺的民营图书工作室难以承受。但随着“二渠道”回款状况的恶化,一些民营图书工作室抱着“回款慢总比回不了款好”的心理,开始尝试向新华书店供货。记者了解到,今年很多民营图书工作室都忙着在新华书店“立户”,事实上,三年前就已经有1000多家民营图书工作室在新华书店某发行所“立户”。
身份的不确定性,使民营图书工作室的权利保障成为空谈。一位图书策划人满腹苦水地说起自身的生存境况:“由于身份的制约,我们不得不忍受着种种压榨:被出版社盘剥,被新华书店排斥,对缺乏诚信的二渠道无可奈何。”
市场秩序受到破坏,种种不规范的暗箱操作,撞线,都使管理层对民营图书工作室的印象大打折扣,被亮黄牌在所难免。
“灰商”能否走到阳光地带?这确实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