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吴培华:是的,清华大学在规划中提出要打造综合性大学,文科要有所突破,我们出版社也要跟随学校步伐,打造综合性大学出版社,产品除了教材、专业图书外,还要有大众读物,比如建筑文化、城市文化等。以前主管营销我有体会,教材可以走向终端消费者,走向学校,也可以不经过经销商,所以光做教材,一个社在市场上的表现就不是特别明显。而通过必须要走市场的大众读物、店销书,就能够增强出版社在市场上的表现力,提升出版社的形象,所以打造综合性的出版社就必须要抓大众读物的出版。要做到上面说的这些,就离不开一支好的队伍,我曾指导我的研究生写过这样一篇毕业论文《出版产业的无形资产——名社、名书、名编辑》,这三者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一个名社必然有两个东西支撑,一个是产品,一个是人,产品就是品牌产品,人就是优秀编辑;产品能够提升出版社形象,而好的产品肯定有好的编辑;一个好的编辑要靠作品来说话。一个出版社的历史就是她出版好产品的历史,一个好编辑是靠好书来支撑的。我在清华第一次全体编辑大会上说过,希望每个编辑都有职业追求,就是追求在有生之年能够出一种或两种比你自己长寿的书。
清华现在有两百五十名左右的编辑,如果每个编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能出版一、二种比人长寿的书,那我们的出版社的历史地位也就稳固了,地位不可撼动。环顾我们的图书市场,,现在有多少书能经过市场、历史的检验?很少,尽管我们的出版物的数量逐年增长。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出版品种这么多,但精品却少之又少,正因为如此,所以需要我们的编辑要有品牌意识,要有品牌的追求。清华社以前是一个理工出版社,工作做得很务实,但很少去宣传自己。能够实干当然好,但在这个时代,埋头拉车的同时也要抬头看路,所以我们要做宣传,做营销,建立自己的品牌。
百道:很多专业出版社在向综合性大社迈进,都共同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不同板块在产品上的营销,既要服务于产品,又要汇集,合力形成形象营销。以清华大学社为例,在这方面是怎么去做的?
吴培华:我们正在酝酿和考虑,组建一个新的市场运营中心,每个分社、公司都有自己的营销室,从营销配备上讲应该还可以,现在还有两个事情必须进一步处理好,其一是统筹,其二是针对新产品展开营销。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把各个分社营销室的力量整合起来。以前是营销编辑单枪匹马去找媒体,为单个的产品做宣传,这不利于整个社营销力量的整合。我希望能针对重点产品的营销统一出口,共同面对媒体。因为媒体对单个产品的兴趣也不会大,不会投入很大的力量,当你把产品整合以后,整体去谈营销,人家才会重视。整合要从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要招聘专业人才,组建专门机构,其次要根据市场发展态势结合我们社的现状,出台一些营销方面的制度,尤其是处在起步阶段的一些板块,更要出台一些比较倾斜的扶植政策。教材方面我们营销的手段、机制等比较成熟了,而在大众图书方面,新的营销组织、机制等都还在酝酿当中。新板块的起步可以借助原有品牌的优势,借力打力,守成和开拓相结合。
百道:这是一套整合营销的思维。在整合媒体资源上我们社有什么创新举措呢?
吴培华:谈不上创新,我们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考虑,一个是传统媒体的宣传、营销,尤其是纸媒和地面店,尽管网络营销发展很快,但有的时候还是可以利用地面店,比如说我们的一个外语项目《自然拼读乐园》,一大套8盒,全价将近两千块钱,地面店零售我们不敢奢望,但是6月间在北京几个大书城,我们还是组织了营销宣传,目的一方面是造势,另一方面也是在为网络营销铺路,因为书城比较直观,能看得到,面对面可以交流,这是网络做不到的。
第二是网络方面,整合原有的机构网站,就是刚才提到官网、文泉书局、教学服务平台;第三是利用几大门户网站如当当、京东、亚马逊等进行宣传,而且要打造我们自己的电商平台。电商不仅仅是销售的问题,实际上也有营销宣传的问题。我曾应一个媒体的邀请谈对2013年出版业的看法,我提到2013可能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出版社自办电商平台,我称之为出版社第二次进入了自办发行的阶段。我们国家出版业起步时,都是新华书店总经销,出版社没有发行部,书往新华书店一送什么心都不用操。后来新华书店政策变了,改为经销包退,民营书商也是如此,出版业渐渐意识到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自办发行这个概念,那是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出版社纷纷组建自己的发行部门、发行网络,那是第一次自办发行。2013年,我预计将进入第二次自办发行阶段。现在网络上折扣大战愈演愈烈,打折扣以什么为前提呢?以牺牲出版社的利益为前提,这是出版业不健康的表现。现在数字出版、网络出版表面上数字很好看,实际上盈利模式还没找到,因为它让读者形成了免费阅读的理念,这对出版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同时这也迫使出版社考虑要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