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库存压力:做书是死,不做书也是死
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借用经济学术语,将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定价越来越高,而库存越来越大,出版商利润越来越薄的现象称为中国出版业的“滞涨”。“滞涨”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图书的单品效益低,出版商要靠多出书补足效益,但书多了,品种泛滥,质量必然降低,形成重复出版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使单品效益更是无法提高。于是就形成了出版业的恶性循环。新闻出版总署数据显示,中国的图书品种2011年就达到了37万种,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是,中国也是“第一库存大国”,书的品种越来越多,但销售量的增长非常缓慢,结果大量的书都留在了出版商的仓库里。
出版业的“恶性循环”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结果:出版商不做书等于等死;做书,则早晚要死。业界传闻,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终将解决高库存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这句话不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近日当当京东的零元电子书大战彻底打碎了出版商的信心。受电子书免费思想“熏陶”的网购一代,又怎么会付费购买电子书呢?这让转型中的传统出版商有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站在科技浪潮之巅,传统出版商的“帝王情怀”不得不面对现实世界的“太监命运”,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一种莎士比亚式的“生存还是毁灭”疑问笼罩着传统出版业。在这个出版历史的拐点上,转型或者改革是中国出版商必须要做的选择,不然早晚会被席卷世界的科技浪潮淹没。怎么转?怎么改?
02 传统出版的破局:绝望中寻找希望
打通产业链:向周边产业延伸
面对新的挑战,以图书为主营产业的传统出版应该将眼界放得更宽一些。传统的出版产业链已经断裂,因此出版商应打通新的产业链,让出版业务与周边产业相结合。传统出版商不妨学习盛大文学等网络运营商的模式,将内容版权扩展到数字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如果纸质出版只是产业链条上的一环,那么面对电子商务渠道的咄咄逼人,出版商也不至于赔得血本无归。其他产业链条上的成功或盈利,反过来可以帮助传统的纸质出版克服难关,甚至帮助其更好地担当文化使命,承担社会责任。
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出版商已经着手打造新的产业链。精典博维签署了莫言小说的版权后,采取的就是全版权的运营思路。即签署的不仅是中文版的纸质书版权,还有电子书的版权、外语翻译版权、影视改编的版权等。还有一些有文艺类产品线的出版商成立影视部门,从事影视投资、小说的影视改编及影视内容的策划等工作。近日网上爆出,读客图书参与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投资,并将投资影视定为未来三四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出版界投资影视早有成功的先例,江苏文艺投拍的《裸婚时代》以及安徽时代传媒投拍的《1894·甲午大海战》上市后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新的出版产业链条上,内容是源头,周边产业群是支流。传统出版的地位并非是降低了,而是将盈利点分散到了其他周边产业。
强化产业集中:“抱团”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
从国际角度看,以亚马逊、苹果及谷歌为代表的大型科技集团已经成为驱动电子书业务发展的主流力量,并且重构了出版业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条。面对资本与技术均占优势的科技集团,力量分散的传统出版企业几乎无力对抗,于是大型出版巨头展开了新的组合。2012年10月,贝塔斯曼宣布将旗下的兰登书屋与培生旗下的企鹅集团合并,贝塔斯曼占合并后的新出版集团53%的股份。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商对第二大出版商的收购,以对抗亚马逊等数字阅读终端。合并后的出版集团不仅有雄厚的资本,也有更为丰富的上游出版资源,在与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及数字阅读终端的谈判中更有谈判能力和议价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