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李敬泽帮李洱实现了这个愿望(拍下他摸《应物兄》封面的样子) 尽管13年看起来确实很唬人,但在这个追求碎片化阅读的当下,人们还愿意为这85万字的长篇小说买单吗?李敬泽直截了当地评价道:“《应物兄》的出版,对于出版市场怎么样我不太感兴趣,反正我也不负责卖书,我相信是对我们论文生产市场的重大推动,是对我们学术生产力的重大推动。”他认为不必被85万字吓住,“尽管这么两大厚本,看着看着,必然得趣”。在这个大部分小说都“急火火”的时代里,寻找到一本像大公园、大花园的小说,“你从正门进去也行,转转。从侧门也行,从后门还行,你是正着转、倒着转、哪转都行,都能让你坐下,都能让你觉得有意思。”在他看来,这部小说拥有让人走走停停、性之所致自然得趣的魅力,这恰是其庞大和丰盛之处。 
出版社盼了15年,为李洱打造“最长新闻稿” 2002年1月,李洱的长篇处女作《花腔》刚刚在人文社出版。距离当时,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年有余。潘凯雄坦言,李洱并不是高产的作家,《应物兄》是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2001年的《花腔》近25万字;2003年的《石榴树上结樱桃》,比《花腔》薄一点。写了13年的《应物兄》,从世界文学角度来看并不算什么,但在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历史上,不敢说绝无仅有,但至少凤毛麟角。 如潘凯雄所言,当下不少作者一两年都能出一部长篇,网络小说写手产量更高。但写作快慢绝不足以成为衡量一部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志,但从某种角度而言,的确能反映了一个作家对文学的基本态度。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够秉持这样一种写作态度的作家的确凤毛麟角。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