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热销百万册的伟人传记是如何诞生的
在中国出版国际化的进程中,除了版权贸易、资本输出外,从外国作者角度书写中国故事成为一种全新的潮流,而国外学者和作家的第三方视角往往也能为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较有价值的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称“人大社”)策划推出的“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十多年来共集结出版了包括《毛泽东传》《毛泽东的思想》《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在内的16种毛泽东相关研究译著。
而这套原本定位在学术市场的主题出版物,却在上市后吸引了大众市场的关注,销售成绩不断刷新,特别是其中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截至目前,该书纸质版(平装+精装)销量突破100万册,总码洋超过5800万元。人大社人文分社社长潘宇是译丛主要策划编辑,谈起这套丛书的策划和营销经验,她认为,关键在于心系读者,助力好书的口碑传播。
邂逅选题机缘,拓展研究范畴
几十年来,对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体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一个具有长久意义的学术领域,也正因如此,市面上毛泽东相关的伟人传记等类型的图书也是数不胜数,质量参差不齐。在潘宇看来,诸如《毛泽东传》等这样的好选题,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时间回溯到2002年年底,潘宇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遇到了毛泽东研究专家、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的萧延中教授,两人聊天时,碰撞出了译介一套国外毛泽东研究丛书的想法,“国外学者可能会提供一个第三方视角,也有助于国内研究的推进。”萧延中、石仲泉担任译丛主编,提出选目,推荐译者,人大社方面负责联络版权、延请译者等出版营销事宜。
据了解,这套丛书首批三种书是在2005年面世的,第一辑共出版了八种,多为名家名著,以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学者的研究居多。其中销量最高的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我们希望丛书收录的内容,能扩展到西方新近的研究,于是,在近两年出版的第二辑中,陆续收录了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潘佐夫、法国学者阿兰•鲁林、澳大利亚学者尼克• 奈特等的作品。”潘宇说。在整个策划、出版过程中,来自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其他著名高校的编委,也从不同学科的多元视角,为丛书的策划、选编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潘宇坦言:“这套丛书在初次策划出版时,主要的目标市场集中在学术领域。”然而,读者对于了解毛泽东的热情高涨,大众市场的表现日益抢眼。其中的《毛泽东传》《毛泽东:雄关漫道》《毛泽东的诗词、人生和思想》等单本图书,因为内容通俗、可读性强,又有丰富的历史记叙和客观的思想阐述,在网店和实体书店常年位于领袖读物类的畅销榜前列。“十多年来,我们发现读者不仅关注毛泽东个人的经历及思想,而且更加关注毛泽东及其所处的那个时代,关注他的思想产生的根源。”
人大社策划推出的“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十多年来共集结出版了包括《毛泽东传》《毛泽东的思想》等16种毛泽东相关研究译著。

判断潜在读者,提炼全新视角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