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资本运作:五年助推和见证中国出版发展壮大
纵观2012年十八大召开至今的五年多时间,中国出版业在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纷纷通过产权多元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与社会资本的逐步融合。一方面,活跃于资本市场,促使出版企业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释放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出版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自身竞争优势,进一步参与到资本运营中去,为扩大市场规模,建立现代化出版传媒集团积蓄力量。
作为我国支柱产业和对外贸易的主要产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资本运营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是国内出版企业寻求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近五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几十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件,为出版企业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提供了支持。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4年出台的《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再次为出版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有了一系列政策红利的保驾护航,我国出版企业的资本运营近年来主要呈现出几大特点:一是各省出版发行集团依然将挂牌上市作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主阵地,资本市场中的中国出版版图初步形成;二是资本运营方式从过去单一的合作经营、参股发展成内生裂变、并购重组、战略投资、产业融合等多样化形式;三是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争奇斗艳,逐渐形成“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的资本经营格局。
曾有研究人员将我国出版业资本运营分为三大阶段,分别是市场化的孕育阶段(1978-1992年)、结构化的初级阶段(1993-2002年)、国际化的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由于出版企业本身的行业属性和历史原因,行业格局仍处于高度分散状态,如何在这个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迎难而上,通过资本经营做大做强,脱颖而出一些行业领头羊,迈入发展新阶段,可从这五年的发展现状中略窥一二。
挂牌上市依旧是主阵地
从2006年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传媒”)借壳华联超市上市,截至2017年9月中旬,我国出版业的上市之旅走过了整整11个年头。10余年来,继被业内真正称为出版企业上市“破冰”的2007年辽宁的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出版传媒”)之后,2008年,安徽的时代传媒成为国内出版业整体上市第一股;2010年,除了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制的皖新传媒、江西的中文传媒、湖南的中南传媒等国有出版发行企业IPO上市之外,民营公司天舟文化也登陆了深交所创业板。2011年,湖北的长江传媒、江苏的凤凰传媒、河南的中原传媒等相继上市。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暂停IPO,也使得甘肃的读者传媒、中国出版等出版企业的上市之旅“一波三折”。从2015年开始至今,青岛的城市传媒、读者传媒、广东的南方传媒、四川的新华文轩(回归A股)、中国出版、中国科传以及“民营巨头”新经典、“数字出版第一股”中文在线、世纪天鸿纷纷上市。出版上市企业从十八大之前的10家增加至19家,再次掀起国内出版企业的“上市潮”。此外,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洋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已列入证监会预披露名单,出版上市企业的数量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继续增加。

2017年9月26日,山东世纪天鸿文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