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人文学科图书编辑素养再塑造
编者按:在中国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期,人文学科图书编辑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媒介,提升此方面的素养格外重要。人民出版社詹夺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再塑造人文学科图书编辑的素养。

中国的图书出版事业如今发展繁荣,各大学科类别皆呈现欣欣向荣之景象,以人文学科类体现最为明显,不论是学术类还是大众普及类都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在图书市场上,随处可见与之相关的书籍,比如儒家经典解读、四大名著改编等,纵使琳琅满目,但真正可圈可点和高水准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图书屈指可数。虽然这一结果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人文学科类编辑是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提升与重新塑造人文学科类编辑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意识与行为等方面入手。
感性意识:培养热爱之心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第一要素首先就是需要认识与热爱。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有言:“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 这个道理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当下人深刻认识了什么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其爱才能真正由心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出的、属于中华大地上的文明结晶,它是中国人的精神根基。广义上讲,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呈现的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和,而其优秀部分又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有些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近代中国遭遇了西方文化的侵蚀,使得中国从“器物”到“制度”,以至于“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这不就意味着西方文化的先进吗?其实不然。中华文明发展到现代化的今天是有其独特性的,其根源仍在,这一点毋庸置疑,且外形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其核心的本质,每个人在生产生活和意识思想活动中都不自觉的表露出这种文明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然而,这种体现也并非一层不变,与历史前进的脚步一样,它也是发展着的,现代化中的中华民族正以新的形式创造着新时期的中华文化。
理性意识:具备学术素养
当然,建立了这种认识,即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心生热爱之情,还远远不够。除了感性认识外,人文编辑作为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载体,承担着教育大众、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职责,应该以理性的思维方式、以更高的层次去理解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及其对社会、对国家所起的积极作用。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古文、曲艺、国画、书法等,要有剥洋葱的精神,掀起表面看实质的本事。对社会而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伦理道德在今天不仅适用,而且还是我们得以传承后世的优良品德。对国家而言,传统文化中亦有诸多智慧与治国良言,并且更适合中国本土的国情。正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所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这种高度的理性意识也可以称之为学术素养。人文学科图书编辑具有了这种素养,才有可能具备捕捉那些优秀精神产品的能力,才有可能达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的要求。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