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感性与理性意识素养的结合还只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真正能对他人、社会与国家产生直接效用的还是必须要落到实际行为中。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文学科图书编辑,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与理性意识素养只是处在初级的准备阶段,能把这种理念贯穿执行于图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达到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虽然面对不同的群体,图书的出版定位不同,实践的策略与方法也不同,但既然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那么不论是通俗类读物还是学术类专著,都应该以专业但易于阅读为宗旨。当然,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应用,但笔者想强调在实践中需体现的两个素养,即“自下而上”的专业水准性和“自上而下”的深入浅出性。
“自下而上”的专业水准性
“自下而上”是指即使是较低姿态的通俗读物但仍不失“向上看”的专业水准性。专业水准是指“深度”,但并非是那些具有国际前沿性质的研究性水平,而是指知识的正确并有一定“深度”思想的文字。正确,除了包括文稿上不出差错外,重要的是书中所传播的知识内容一定是正确的。这一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达到,而具有“深度”稍显困难。
选题策划要有“深度”。纵观近几年的图书市场,传统文化中“国学”一度成为热门,大小实体书店和网上商城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国学”书籍,诸如各种儒家经典及其不同版本的解读等,里面不乏有跟风之作。特别是有些书籍,可能是以市场经济效益的成果来决定相关选题的出版与否,所以其关注点往往落在流行的热门话题中,为了加快图书的出版速度,模仿他人选题或找寻作者方面略显草率。以《论语》为例,市面上有关此话题的书籍多之又多,各出版社争相出版,其出版样式、文内解读方式表面虽各异,但核心内容没有太大的不同,大部分书籍仍停留在文中字句的解释和阐释的浅显道理上。近来古代诗歌的话题再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有关唐诗宋词的图书市场又将迎来新的骚动,期待相关编辑的选题策划能跳出如何背诵和阐释的层面上,更深层次的把中国古代诗歌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结晶传播和宣扬出去。
另外,表现形式也要有“深度”。表现形式是指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思想的方式方法,这会影响到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所接收到信息的有效性,因此也不能忽视。仍以《论语》为例,当人们提及此书时大多会联想出与教科书或读本等类型相似,照本宣科自然不容易大范围吸引众多的读者。比如将讲述《论语》的正常顺序倒转过来,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先以文学的笔法写一段大家关注的热点,讲其道理,最后再说明这个道理其实出自《论语》的哪一部分,再逐渐道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以及在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指导作用。或是以图画为主要表现手法,再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诉其精华等。当然,版式与封皮的设计作用也不言而喻,如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经典呈现出来,与文稿内容相互映衬,想必更会有助于彰显儒家经典的精髓。
“自上而下”的深入浅出性
“自上而下”是指看似高高在上的专业性书籍亦需要表达的浅显通俗、易于传播。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在摆放学术型书籍的展台前几乎门可罗雀,只有少数相关学者型读者品读购买,用于自己研究的课题。既然是以传承和宣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目的,小众群体受益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上层建筑发展的落脚点也是人类社会整体的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自上而下”的深入浅出也要贯穿于有关的图书出版过程中,以更好的传承和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