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笔者根据网络各大电商的售卖情况和读者评价做过粗略统计,不论是非虚拟性类型的还是虚拟性类型的,畅销书的榜单上很少见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容的书籍。而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型书籍还是不少的,各种大学出版社相关的文化读本不断涌现。可是这些书籍并没有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没有传播到更大的群体中。虽然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复杂且综合性的,但笔者认为,这些书籍的可读性不强或学术气息较浓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人文学科的图书编辑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间环节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首先是对作者的选择就很关键,需要调查作者的思想和笔锋是不是老学究式,是否适合相关书籍的写作。其次在审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的文字是否浅显,讲述的道理是否晦涩,协助学术型作者写出深入浅出的著作。编辑要有培养、启发作者的理念,引导作者的写作。有些学术型作者并非不能写出通熟易懂的文字,只是有时在观念上会认为只有研究型、学术化的书籍才是正统,他们认为既然是研究传统文化,自然会晦涩难懂。这种想法未免有失偏颇。清人俞樾认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 ,即说明深刻的道理应该以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才不会有“艰涩之患”。因此,需要帮助作者逐渐转变观念写出民众更喜欢的作品。
当下,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体现,也就是说中华传统中的理念和精神在今天是否仍有作用。答案自然不言而明。当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精神思想的延续,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展现出的文化自信,更是以此为根基。文可化人,亦可育人,人文学科图书编辑身负教化中华民族的重任,特别是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人文学科图书编辑更需重新塑造自身素养。正如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所讲:“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人文学科图书编辑需以此为己任,努力体现应有的使命担当。
(本文编辑:原业伟)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