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出现质疑是正常的,在经历移动互联网初期以及O2O行业的烧钱战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在回归市场理性,每每遇到“烧钱”二字时都会问出这个问题——未来究竟能否盈利,商业逻辑究竟是怎样的?一旦这个问题接不上去的话,这说明故事根本无法讲通。
当我们把“未来究竟能否盈利?”,“商业逻辑究竟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套在O2O市场和资讯市场的时候会发现,两者虽然都是在大肆烧钱,但无论是烧钱的动机、烧钱的目的以及烧钱的逻辑都完全不一样。
O2O的逻辑是通过巨额补贴去砸出用户习惯,企图在用户形成消费惯性之后再实现用户留存,O2O是通过钱逐渐去创造用户需求。也就是说,通过烧钱的策略,把一个低频的用户行为培育成高频的用户行为。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这种做法就像是肉包子打狗,只有少数狗会因为包子好吃和你回家,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去无回的。平台方等于是一个个包子不断扔出去,企图把用户这条狗据为己有。
但资讯平台的逻辑完全不同,因为资讯的消费实际上是刚需。内容消费者一直都是免费消费内容。过去内容创作者不管有没有补贴,都要创作内容。需求和供给都是固有存在的,但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创作者创作生命可能会随时结束。
今天各个资讯平台花大价钱去补贴的目的在于扶持内容生产者成长,帮助其找到商业价值、品牌价值和用户价值,为内容创作者的商业化铺平道路。
而且内容平台并非不盈利,相反来看,盈利能力还很强。各个平台实际上都是通过信息流广告的方式积累了一大批广告主,已经能够有很好的生存空间,名为烧钱实为反哺创作者,把一部分广告收益分给创作者,让平台的内容生态更为繁荣。
另外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今天主要的几家平台背后实际上都是由BAT这种巨头扎起袖子亲自下水操刀的项目。和过去面对O2O时更多只是投资、收购的思路完全不同。
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内容这片红海虽然是红海,但和O2O你死我活的白刃战完全不一样,这是一场更考验资源整合的战争。虽然面对的都是C端用户,但B端的内容创业者也在极力和所有平台都打好关系,各个平台事实上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唯一的区别在于谁家更能培育出更良性的生态。
BAT三家杀入内容市场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更值得关注的是,BAT各家面对内容生态时的意图各不相同,各有各的考量时,虽然看似在做同一件事情,核心内涵却又大不相同,属于各说各话、各走一边。深入分析来看,BAT杀入内容市场的意图分成两种,一种是丰富自家内容生态,另一种则是开拓信息流广告的收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