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异地分社加速扩张接地气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志伟
近些年来,越多越多的出版企业开始注重“出版地理”的布局意识。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一些有识之士从整体和 大局着眼,考虑自身企业的市场与资源分布,以便提高竞争能力、增强竞争地位,最大限度地去实现总体利益,进而纷纷跳脱出固有的出版根据地,通过设立分支机 构的形式,将其一部分生产经营能力分散在外省、外市。像商务印书馆的分馆制已运行得颇为成熟,其在加强商务品牌开发与产品线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文津 公司在大众读物和古籍整理方面成果丰硕;涵芬楼文化公司以学术为根基;成都分馆从文学和文艺方面入手;上海分馆确定“学术+城市文化+时尚”的特点;与蔡 志忠工作室等机构联合成立的杭州分馆,进行全媒体出版,努力搭建动漫电子图书商城;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的深圳分馆,则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具 有优势。
分支机构的运营为出版企业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在部门、产品和市场之间,共享着品牌,同样共创了品牌。这种模式极大 地考验了出版机构的战略行动能否统一协调。如果经营有效,则可以将位于不同省市的出版资源连接起来,及时转移在选题开发、管理创新上,更充分地反哺企业, 提升总体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特此联系到多位出版企业的负责人,共同探索了分支机构的异地运营,以及如何因地制宜的进行战略布局,希望给更 多的有识之士以启发和借鉴。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