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西方民主的乌托邦》
民主的舞台不该只有独舞
○王建军
《西方民主的乌托邦》以一种特殊的视界和力度对话西方“民主”,发出了完全不同的声音。他对民主的考察是别致的,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卢梭到伏尔 泰,再到美国开国之父詹姆斯·麦迪逊,作者还原了本义的民主:一是主权在民,人民自己当政(直接民主);二是真正的社会平等即经济财产的彻底平等。虽然, 直接民主曾经在古希腊雅典城邦政治中实践过,但是对于现代国家而言,其规模都远远大于古代的“小国寡民”。因此,在实践意义上,本义的民主只是一个可望而 不可及的乌托邦。此外,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与本义的民主密切相关的命题——“卢梭之错”。人民神性化、人民最高主权绝对化和无限化以及对政府执法功能的忽 视,这三点构成了本义民主的空想性,也是本义民主最薄弱、最恶之处,这在后来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的产生中,可以一一得见。事实上,现行的西方“民主”先 父们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才在本义民主不可实现的情况下作出了目前西方“民主”的制度安排。
作者反思西方“民主”的视角是独特的, 他实际上打破了目前民主争议的焦点,另辟蹊径、追本溯源。他对本义的民主和西方民主的思考让我们重新认识民主。作者认为,“民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政治 理论问题,更根本的是文化自信问题。西方民主只是民主实现形式中的一种;中国模式丰富了民主多元化的形式。中国的“民本”思想和当前所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的政治生态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的民主哲学关键在于如何做到真正“为民”。民主的舞台不该只有独舞,多元共 融,才能达至民主的真谛。
《国家为何而战?》
勒博关于战争起因的文化理论
○唐世平
在《国家为何而战?》一书中,作者将动机分为四类,即欲望、激情、理智与恐惧。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分析,他得出六个命题,分别是:1.最咄咄逼人的国家 是急于获得大国认可的崛起国家和谋求霸权的主导大国;2.崛起国家和主导国家之间几乎不发生战争,如果存在战争,崛起国家会与至少一个大国结盟;3.主导 和崛起国家倾向于进攻衰落国家和弱小的第三方国家,它们也倾向于与其他大国结盟,来削弱暂时弱小的大国;4.所谓的霸权战争几乎总是意外因素的结果,尽管 国家并不希望打战,但是战争还是会不断扩大;5.意料之外的战争升级和对局势的误判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非仅仅因为不完全信息;6.弱国和衰落国家经常发 动针对大国的战争。
勒博对于战争动机的研究无疑是极有创意的,他对众多历史和思想史资料的掌握更为他的著作带来严谨性和深刻性。他的理 论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西方的经典传统思想对现代国际关系的重大意义;同时他也启发我们去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思想如何塑造中国外交实践。在这一点上,中国的 学者任重道远,还有很多研究需要学者们去完成。
《陈查理传奇——一个华人侦探在美国》
为何重提陈查理
○金雯
1925年,41岁的厄尔·德尔·毕格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以侦探陈查理为主角的小说。陈查理是个彬彬有礼、年过不惑的胖墩儿,说着蹩脚的英语,时不时冒 出一两句孔子式的格言警句。这个在当时为数不多的正面华人形象一经创作出来就很受欢迎,相继出现以他为主角的小说6部,电影更是将近50部。
陈查理作为经久不衰的大众文化形象,在晚近学术界却不那么受欢迎,他被视为东方主义的一个显影。不过,华裔学者黄运特的著作《陈查理传奇——一个华人侦 探在美国》却提供了重新理解陈查理的可能性。该著的英文版2010年8月在美国出版之后,短短几个月便再版4次,《纽约时报》、《纽约书评》、NPR电台 等重要媒体都作了专门报道,成为一段时期内美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黄运特糅合侦探小说和主流文化历史的笔法,勾勒陈查理的前世今生, 探讨移民历史,文字灵动,议论风生,触动了许多在“二战”前后长大的美国观众的怀旧心理。然而,重谈陈查理并不在于迎合怀旧之情。这本书对于我们反思今天 的美国社会、华人在美国的地位,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跟大卫·哈维一起读〈资本论〉》
认认真真读点马克思
○谢富胜
美国著名地理学家大卫·哈维的这部《资本论》导读中体现的阅读方法和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读者,《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第一卷》最令我感到激赏的特质有以下几点。
首先,平等。一方面,哈维作为一名西方学者,没有新自由主义的偏见,他发现了《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理变迁拥有无与伦比的解释力,便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分析方法,扛起了激进地理学的大旗,三十年如一日。另一方面,哈维虽然认同马克思主义,却不需要把马克思当作神来膜拜。所以,哈维对马克思既不俯视, 又不仰视,这种平等的姿态使得他得以发掘出《资本论》中许多被忽视的东西。
其次,坦诚。他只是打开《资本论》,像个学生一样,一字一句地读,遇到困惑的地方便不加掩饰地告诉读者:这里我的理解也不一定正确。
最后,地理学的专业背景,使得哈维的视角不仅开阔,而且独特。比如,在对《资本论》第二卷的解读中,他敏锐地注意到了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的时间、空间变 迁的联系。这一工作无疑是开创性的,大大优于以往偏重文字、概念,因而难免失之于抽象、空洞的解读。此外,对文学作品的旁征博引,也使得阅读哈维的导读成 为一件乐事。
《甲午殇思》
甲午的殇思与镜鉴
○韩永进
《参考消息》报社与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学术名家的甲午镜鉴”系列报道,并分别以《甲午殇思》和《甲午镜鉴》之名出版成册,这两本书以广阔的视角和深入的背景审视甲午战争对当今中国的警示意义,对我们思考历史与现实具有深刻的启迪。
《甲午殇思》和《甲午镜鉴》在文字基础上增加了珍贵的历史和文物图片,并进行了严格的审定与修正。全书展现了当年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展示并分析比较了 战争双方的国家制度、军队建设、战略战术、人物风貌、在外人眼中的形象等宏观、微观诸多方面,有助于读者详细了解整场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 因,及其对当时及眼下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已经连续走过了五千年,多少次聚散盛衰,多少次救亡图存,而民族精神依然焕发生机,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接受力、反思力、融合力、凝聚力、创造力。没有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就没有秦汉一统;没有民族大融合,就没有大唐 盛世;没有近代屈辱的失败和痛苦的反思,就没有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希望《甲午殇思》和《甲午镜鉴》这两部书能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我们民族提 振士气、焕发雄风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战略研究》
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下我国新的开放战略
○王新奎
这本《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战略研究》是国内第一本探讨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战略的著作,代表了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下我国新的对外开放观,该书给予了高度认同。在袁志刚教授撰写的前言,以及他领衔完成的第一章“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中国应对”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体现。对新对外开放观的认同,决定了该书的大视野、大格局。
第二,该书对后危机时代的全球价值链、全球产业链、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体系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变化趋势下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战略选择,进行了深入探讨。该书密切关注国际经贸最新趋势,可谓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第三,该书还针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以开放促改革”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政策层面的决策咨询研究。涉及的具体领域包括外贸升级、金融服务体系、 资本市场开发、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计价权、营改增、离岸再保险、诚信体系建设、洗钱与反洗钱等各个微观政策层面。这种政策导向,避免了国内一些研究存在的 理论学术研究与决策咨询研究严重脱节的现象。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实现超越,成为自己
○王义桅
张维为教授以其丰富的海外阅历和深入的观察分析,从《中国触动》到《中国震撼》再到《中国超越》,思考中国崛起、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心路历程,构成了作者对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思考的三部曲,终于实现中国人代言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与中国话语。
该书继承了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美国人》三部曲主题,充分揭示了中国梦从经济总量、百姓资产、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等全面超越美国梦的基因 ——文明型国家。正是文明型国家的力量,使得中国梦实现的前景应比美国梦的前景更为光明和精彩。作者指出,中国过去30多年崛起相对比较顺利的主要原因, 也是多数中国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模式在政治、社会、资本三种力量的平衡更加有利于多数人利益的实现。
该书从 “文明型国家”的视角,还探讨了中国话语对西方话语的超越。其第六章与笔者在《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一书中揭示的欧洲文明的东方源头,异曲同工,也 是将笔者提出的超越欧洲的话题延伸到超越美国,从而实现对西方的整体超越。这种整体超越,体现在超越“古今中外”思维定势、超越“百年国耻”,超越了“复 兴”三大方面。
《解读管子:领袖需要的智慧》
一个创新的文本
○完颜绍元
这是一部优秀的传统经典普及读物,作者魏承思是学有根基的史学和佛学专家,复得我国台湾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亲传,是书即为秉领师命悉心研究多年的成果。至少有三个创新可圈可点:
学术创新:不仅凭借可靠史料与缜密论证,还原了《管子》产生于诸子之学以前、成熟于诸子逐渐成军之际,因而可称先秦学术宝藏的历史本相,并且对《管子》 的作者身分、成书年代、版本流变、学派归属等诸多聚讼纷纭的“管子悬案”,皆有自成一家的梳理和解疑,宜称大体厘清了这部先秦时代小百科全书的基本面貌。 此可视为近年以来对《管子》和子学研究的最新的学术奉献。
方法创新:在方法上既秉承南怀瑾先生“经史合参”的一贯路数,又依托个人丰富 的学术积累,在专门辟置的《怎样读管子?》一节中,提出“解构”之说,并付诸确称卓有成效的实际运用,从而使这部重要国学经典的高深的思想内涵得以如此清 晰地展示出来。此可视为上世纪诸家治管多滞留于注释疏解以来在治管方法上的一个创新性的突破。
文本创新:一方面沿袭南怀瑾先生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每句每字都不绕过的讲学风格,用明白畅晓的语言使每个读者能理解原著;一方面又充分调动作者丰厚的知识和阅历储备,在逐一解析时结合大量现实事例,使历史与现实、经典与生活,获得融汇无碍的贯通。
《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红色记忆》
日出江花红胜火
○熊月之
作为革命圣地,上海的意义与瑞金、延安,前后相接,一脉相承,但在具体功能方面,又各有千秋,相得益彰。中国共产党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民主革命 胜利的,但是,取得胜利的许多必要条件并不是农村都能提供的,诸如进行革命宣传的新型媒介,战争年代所必须的优质药品与先进医疗设备、国际货币的兑换、许 多具有战略意义重要情报的获得,这些方面都离不开大城市。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利用了上海城市的特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日出东方》的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择一批富有情节的故事,述之以灵动的文字,辅之以精美的画图,大处着眼,细处落墨,比较全面、系统、生动地再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民主革命史上重大贡献与特殊价值。
通过该书,你能看到,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不甘于国家的败弱、民族的危亡,前仆后继、奋勇抗争;你能听到,抗日的怒吼、革命的呐喊,也能听到烈士的不屈高歌,痛惩叛徒的严厉枪声。你会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旧邦新造的盖世能量,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奇特魅力。
《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
多面的斯大林
○周尚文
《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一书摆脱了名人传记常见的那种脸谱化的述评方式,作者试图以俄罗斯历史文化的底色,从价值中立的独特视角阐述和评价斯大林的一生。
斯大林是20世纪动荡时代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涌现的强势领袖,他必然会做出许多惊世骇俗的大事留名史册,斯大林造就了苏联,苏联成了斯大林的“同义 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大林就是苏联。这句话也成为传记作者评价斯大林的基本线索,作者说,在这本传记里,“我既把斯大林看成一个大伟人,也看成一个 大罪人。对他,我既不夸大其词,也不恶意诋毁。我试图通过这部传记对我们的胜利和失败进行再反思,以便我们能够整装前行。”不能说作者对斯大林的评述都是 客观公允的,但可以说是较少偏见和极端的。
作者认为,斯大林用古老的克里姆林宫方法打造工业化的生产实力开了列宁和历代沙皇走向工业强国的通道,功劳卓著,但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也极其沉重。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无疑是斯大林生平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书中用不少篇幅描述战事进程中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