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所谓“三大结构”,指的是在内容安排上的布局。摩根采取了三分法,即从“浪漫主义余波”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再到“二战后至今”。在这三大结构中,纷 繁的创作现象被“历时地”加以观照,这比其他有些同类著作以技法现象来安排结构更能使读者体验到在同一历史阶段音乐的多样性发展。
由于摩根既是作曲家,又是音乐学家,这就使得他的叙述方式在创作技法分析和文化脉络梳理这“二个重点”上,完全做到了既能“顾此”又不“失彼”,使读者既能从技术层面读懂作品的谱面语言,又能从文化的层面理解作品的背后寓意。
所谓“一个结论”,是指该书作者对于西方现代音乐创作发展所表现出的反叛性、标新性和多元性现象所做的本质探索。
《中国艺术史》
苏立文与《中国艺术史》
○王镛
好书都是打磨出来的。苏立文1940年在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国际红十字会志愿者旅居中国,1942年在成都曾任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助理,逐渐对中国艺术考古及中国现代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苏立文的《中国艺术史》特别强调中国人的历史感,他反复说明:“中国人常常回顾他们的历史,将其当成获取力量的丰沛源泉”,“历史感是中国文明最显著的 特色之一”。因此他采用了恪守中国传统的朝代序列的编写体例,让西方读者在初次接触中国文化时把握中国人自身对于中国历史的感觉。同时,他特别强调中国艺 术的和谐感,指出:“和谐感是中国思想的基础。”历史感与和谐感是该书的两个关键词,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与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 艺术史的“同情的理解”和深入的领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