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点燃“舌尖经济”出版探路几何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志伟
四川腊肉上镜后的两个小时销出上千份、贵州鱼酱厂家一年生产的1000罐卖断货……只要是镜头上露脸的美食,都被一抢而空。《舌尖上的中国2》的回归,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也给电商的农产品买手、卖家带来了创收的商机。早在2012年,《舌尖》第一季就曾让诺邓火腿、松茸多种食材爆红网络,北京的一家西北菜连锁餐厅更是拿出30万元,邀请在节目中露脸的黄馍馍制作者黄国盛做代言人,并把黄馍馍开发成了一道招牌菜。纪录片摇身一变,堪称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美食广告,在泪水和口水横飞的感官刺激下,“舌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联动效应,让人惊讶之余,也应该为出版传媒业内的有识之士带来些许启发。特此,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联系到多家出版单位,就饮食出版和“舌尖经济”展开探讨。
舌尖经济助力傍焦营销
作为近年来鲜有的成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还掀起了国内特产美食的一波网购热潮。有电商人士将其称为“傍焦营销”——依附焦点、热点的营销策略。不仅仅是电商的农产品买手、卖家,一些在饮食出版领域深耕细作的单位也迅速行动。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饮食出版品牌“锦书坊”借机“舌尖2”推出重点品种“SUPOR苏泊尔|CCTV舌尖上的中国II合作伙伴·美食达人秀”系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联系到策划人王群,据她介绍,“该系列无论选题策划还是内容包装,从组稿模式到营销理念都有着开拓性的尝试,堪称我社在2014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套美食书”。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