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除却此类战略、经营层面上的深度合作,一些细节也有不少可取之处。譬如天猫、我买网、1号店、京东等电商纷纷大打“舌尖”牌。这些网站大多选择了与播出“舌尖2”的视频网站合作,在视频播放页面上加入链接,用户看完视频,直接点击页面,就能实现购买食材。以此类推,出版单位同样可以撷取食谱内容和视频内容的集合点作为主要卖点,借此增强读者的认知度和购买欲,相信也会收到不错的成效。记者在与多家在饮食细分有所建树的出版单位交流时,对方一致认为,这样的思考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建议,但将为营销团队增添不少时间和精力的成本,一些年度重点品种则可能采取类似手段。
事实上,不仅是《舌尖上的中国》,包括《来自星星的你》、《爸爸去哪儿》等“现象级”的节目,都会形成消费新热点,拉动网民搜索、购买的有关产品。出版单位从图书策划上已经尝到了甜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九云梦》,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南博集天卷的《爸爸去哪儿》均创下佳绩,但又碍于人力、资金等只能止步于此,未能在后期展开更加深入的梳理和探索。而传统的出版单位能否抓紧社会焦点,锻造吸金能力,显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饮食出版着眼跨界经营
当然,“舌尖经济”是一种更加宽泛的概念,并非一部节目、几本图书那样简单。对于出版单位而言,如何创新、做大饮食出版,跳脱出固有格局和眼界,延伸产业价值,参与异业经营,是一项需要长期思考的课题。
近两届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来自意大利的一家饮食出版的专业公司,将展台布置得犹如精致的厨房,一望而知读物的主题,并且有大厨现场料理、烘培西点,招揽了不少读者与潜在的合作伙伴的驻足和洽谈,成为展会中一个强势的文化符号,令人过目难忘。相较于此,国内出版单位在表现、表达饮食出版时,仍显得过于平面化。“创新”二字尤为重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