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志伟
今年以来,密集出台 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令业界应接不暇(链接:本报3月18日1版《国家重点鼓励文化产业实行增值税零税率》,4月4日1版《“文化金融”政策利好亮点在哪 里?》),这些产经新政能给出版传媒企业带来什么?在用好用足政策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梗阻?相关文化企业对政策空间还有什么期许?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看各方如何且思且行且期待。
多重税收利好读透记牢用活
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主要措施即“加大财税支持”。国务院其后不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同样提出了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税收政策担当了重要角色。
面对国家释放的多重税收利好,石油工业出版社的思考颇具代表性,其将“用好国家财税优惠政策”作为2014年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部署。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 露,“石油工业社要全面适应‘营改增’税收政策,业务往来有条件的都要开具增值税发票。要探求资产处置的多种方式和途径,谋求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特别是 超期滞销图书要严守报废程序,尽最大努力多捐赠、少报废。要通过国家认定的基金会优选捐赠渠道,扣减企业所得税。同时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和相关主管部门的 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并将这些成果逐步惠及反哺于生产经营部门,提升财务对经营部门的综合保障力。”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