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两年来,这个当初十几个人蜗居在一百多平方米的小居室中艰难草创的小团队,已发展成为120余人的群体。正式运营后的前十个月,他们以每月50种新书的 速度向前推进;造货品种达500余种,码洋高达1.2亿;当年实现盈亏平衡,总资产翻了一番还多。从没有一本书的“零公里”起步,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仅用一 年时间就完成了一个中等规模的传统国有出版社三十年才能达到的发展规模与速度,靠的是什么?
让每一本书都真正成为商品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总经理田海明同时兼任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的董事长,他对书局的定位是:“上市公司最好的出版资源聚集地、人才聚集地、各种优质社会资 源的聚集地”,“把书局这个北京各类资源聚集地变成出版的聚宝盆,变成上市公司出版主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有生力量”。在田海明看来,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作为人才聚集地的最宝贵资源就是书局的直接运营者——总经理周殿富。
一手组建了吉林出版集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新中国60年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韬奋出版奖等多项殊荣的周殿富,何以会放弃国有 出版集团董事长的高位,赴京筹建一家新的出版公司?对于这个问题,周殿富的回答很简单:“人和人的想法不一样,我这一辈子就是对书感兴趣,家里最值钱的也 是书,我希望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得充实,自得其所。”沉默了几秒,他又补充说,“也许,总有一些出版情结未了”。
周殿富的出版情结和二十余年的出版经验在北京时代华文书局这个平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两年的时间,书局推出了《林书豪:梦想的力量》、《钱说三字 经》、《王国维家事》、“诺奖得主人文译丛”、“绿色经典生态文学丛书”等800余种优秀图书;一批原创出版项目获国家级资助和奖项,“小康之路”系列 (中文版、英文版)入选国务院新闻办2013年外宣重点出版项目;《中华国学名言》、《卖菜叔日记》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外宣采购项目;“中华美少年系列丛 书”获得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出版资助;《墓畔挽歌》入选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我的生命哲学》与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的大名登上了美国《华尔街日 报》……书局先后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