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在翻译之外,较深角度的合作也在推进中。美国汉学家罗斯·特里尔对当代中国问题特别是中国政治问题有深入研究,他的《毛泽东传》中文版由人大社出版, 近10年间实现了几十万册的销量。针对这些精通中国国情和文化的资深汉学家,人大社尝试约请其直接介入创作。该社约请特里尔撰写了半传记半回忆录性质的《我与中国》,该书以英文写作,再翻译成中文版本在人大社出版,该书的其他语种版权也在由人大社积极推介。该书的运作也催生了另一个策划思路——约请各国汉学家就这一主题撰文,目前一位韩国汉学家正在撰稿中。刘光宇表示,人大社与外籍作者约稿时,会签署作品的各语种版权,在选题策划阶段就为“走出去”做好准备。由汉学家直接撰写英文稿还可完全避免“走出去”工作中的翻译瓶颈。人大社去年推出的澳大利亚汉学家马克林的《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成功印证了这种操作的可行性,其英文版将由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五洲传播社图书出版中心副主任郑磊介绍说,该社计划邀请阿拉伯地区的汉学家与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对话,集结成图书进行出版。受访者认为,找到合适的汉学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出版社是不是有策划想法,可以把汉学家资源转化成何种程度的出版资源。
聚拢资源优中选优
“无论从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上还是国情及文化的了解上来说,汉学家群体对于走出去都是很好的通道,部分汉学家还和本国出版界有紧密联系。因此一定要重视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甚至是实现具体项目的资助。”张洪波在多个场合这样说。文著协的一个设想是,建立一个“外国汉学家数据库”,今年计划纳入50~80位:从各国遴选有代表性的资深汉学家,定期推送中国相关出版信息,并即时掌握其研究方向和关注热点,尤其是他们手中工作的进度,以此有效促动“走出去”。
官方推动是聚拢汉学家资源、增强汉学家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原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都向翻译研究中国图书的外国汉学家、出版家颁发“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12年,经原总署推荐,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俄中友协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被国务院授予“2012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这应该是中国政府颁发给海外汉学家的最高级国家奖项。在第20届莫斯科国际书展“年度图书奖”颁奖晚会上,俄罗斯主办方专门为书展主宾国中国设置中国文学作品俄语最佳翻译奖——“秋菊奖”。已故俄罗斯著名汉学家阿理克翻译的《中国古文经典》获得该奖。时任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亲自为该书出版者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学出版社社长斯维特兰娜·阿尼凯耶娃颁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