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出版“走出去”深挖汉学家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海颖
从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那一刻起,“莫言热”就一路蔓延到眼下。而和莫言与中国文学一起持续“吸睛”的,还有那些“让莫言得奖的重要推手”,像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审评委之一、同时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马悦然,被誉为“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译有莫言多部作品的葛浩文,翻译了莫言几部长篇小说的瑞典翻译家陈安娜等等。除了“一起推动莫言的作品进入西方视野”之外,这些人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标签——汉学家。也正如业者所言,一个诺奖再一次印证、凸显了汉学家群体对于中国出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推动力。而需要思考的是,这个群体的能量是否在相关出版业者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挖掘?
合作角度走向深入
目前,出版机构正在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开发汉学家资源。中国出版集团2013年召开了国际化战略推进大会,2014年度重点工作部署中,在增强国际传播竞争力方面提出举办首届作家、翻译家和汉学家论坛。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和欧美同学会合作,组织海外华裔和汉学家开发相关产品,正在拟列名单。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都在积极推动与汉学家的合作。
通过汉学家的翻译或者翻译润色实现图书的对外传播,是目前国内出版社采用的首要方式。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军表示,该公司借助汉学家力量“走出去”的单品数量并不多,但汉学家翻译作品产生的辐射作用和扩散效应巨大。汉学家葛浩文和林丽君翻译的《格萨尔王》已传播到十几个国家,葛浩文翻译的《碧奴》也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五洲传播出版社与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法语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汉学家建立联系,主要约请其对“人文中国”书系、“中国当代文学精选”等图书进行翻译润色。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表示,文学领域特别是古典文化领域的海外汉学家相对明显地呈现出“青黄不接”的趋势,多是年长的人在坚持。仅从翻译角度来看,这两个领域对译者的文字功底和文化背景了解程度都有较高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合作部主任刘光宇举例说,人大社承担了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大中华文库”中《唐诗选》汉德对照本翻译出版工作,约请的主要译者和编者是德国著名汉学家吕福克。吕福克曾笑称他这一辈的汉学家是“宝贝”,因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德国人已很少。在“物以稀为贵”的情况下,一些文学作品的翻译费也会较高。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司格林把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的俄文版译文在手里放了十七八年,一直没有出版社付得起翻译费,最后还是在张洪波的协助下获得原新闻出版总署的翻译资助后才得以出版。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