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首先,他是一个真正的全身散发着文化气息、有着高超人文情怀的出版人。谦和的品德,周到的礼数,敬仰长者,关爱后生,凡是与之相交相亲者,如沐春风,又无长者之态。相信一定会有人认同我的这样的结论:他身上所散发出的的文化气息,出版界乃至文化界罕有人可比。品格和魅力在文化出版界可谓越来越稀缺,希望杨先生所体现的不会是绝唱!
当然更主体的是,他始终努力接续商务印书馆传统:联合五家组建商务印书馆国际公司,设立馆史陈列室,树张元济铜像于馆内、恢复涵芬楼,重建上海办事处,完整接收王府井办公楼并装修一新,更深谋远虑的是,按步骤修订《新华字典》、《现化汉语字典》,收回《新华字典》租型权,修订《辞源》,出版文津阁《四库全书》、《钱钟书手稿》,他重视作育人才、广泛合作、开拓资源,出版界受惠于他者甚广,馆内更是气氛宽松,以事育人,如安排首位博士分管发行工作,选拔不足三十岁的编辑担任室主任,等等,这些,不仅为商务印书馆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再次谱写了文化品牌的新辉煌。
我虽与商务合作较长,具体的事情了解有限,但作为一个出版领域的从业者,同时也是对商务发展史特别有兴趣的人,更得缘于十多年的密切往来,大致认识到:如果说商务印书馆百年大致可划成前后五十年,那后五十年之后的十年,商务印书馆因杨德炎先生打下了各方面坚实的基础,再次回到了大发展的时期,而这一阶段,正是这位自谦不懂出版专业的人,十二年孜孜以求之硕果!与同时期、同类出版社兴衰及整个出版业的混乱不堪相比,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坚守和文化品格的彰现,成为二十一世纪前后这一阶段出版、文化界独一无二的风景。文化界、学术界开始得以重拾“商务情结”,是对杨先生最大的肯定!
(六)
最后,我要说,杨德炎先生于商务印书馆发展、于出版业有大期待。他从来不把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当职务而是当作责任。他总是自审难与商务印书馆前辈相比,更期待能有前辈如张元济、王云五式人物出现。他深知商务印书馆事非关乎商务印书馆一家一社,更关乎出版生态,所以当社会上的人才、事情有所进益,他亦为之欣喜,特别是当他熟悉的朋友、同事王涛先生继任他做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似乎得到了某种寄托和满足。他曾高兴地对我说,商务印书馆又有姓王的了,今后商务印书馆有“二王”。他期待新的王云五式的人物来发展、壮大商务印书馆的品牌与事业。在交接工作的当天,他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将办公室,工作用车等一并交却,自己轻松离去,行动上没有半点恋栈,心中却有无限的期待,只是这份期待,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总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身居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杨先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理念,因为那也是历史、社会的期待。但他从没有口头表述过。特殊的时代环境与文化生态也不允许他如张元济、王云五般的一展生命之辉煌,但他的文化情怀、出版风骨一样的充盈于胸,而且以高超、智慧的手法实现的了“商务人梦”。
我认为,杨德炎先生无疑是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又一个高梦旦式的人物。高梦旦早年倡导新学,得梁启超之推重,从日本督学归国后,投身商务印书馆,与张元济一道改革教科书,将商务印书馆发展为世界出版巨头,因胡适之介,引进王云五,六十岁决然退休,一生奉献商务印书馆,为商务印书馆当家数十年,呕心沥血,不幸六十七岁辞世,而且也是遽尔离去的,仅比杨德炎先生寿长两年,他的辞世,震惊了当时文化界、出版界。胡适、王云五曾均有深情的纪念文字,胡适更目之为当代圣人之首。杨德炎先生同样以德化人,以事促业,虽废立言,居功实伟!
古人曾言,居德者人必昌寿,高梦旦、杨德炎皆有大德者,而其寿不永,但其德必昌。高梦旦原名凤岐,改名梦旦,寓意向往光明,杨先生祖赐嘉名德炎,其文德必炎炎于后世!
杨德炎先生,当是我见过的最接近圣人式的人物。愿他在天堂一切安好!张元济已不可追,王云五不世出,愿有志出版者,追随张元济编书去吧!杨德炎先生在天堂中必定会心而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